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26年扎根地质把能源资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大众新闻 董婉婉  苏月鹏   2025-05-22 10:19:28原创

5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作为全国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现任大队长丁正江是出席见面会的优秀代表之一。

见面会后记者见到丁正江,扎根地质一线26年,由于常年户外作业,丁正江的皮肤黝黑,笑起来很朴实,他坦言能代表地质人参加见面会很受鼓舞。“说明现在对于地质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工作。”

“大家都知道,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资源能源矿产。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芯、理数据、查资料,一连好几个月不回家。”正是这份坚守,让丁正江参与探获了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

如今的丁正江,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  

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准确地找到资源和精确地评价资源,是守护好资源的基本要求。丁正江告诉记者,他与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加强找矿技术的研发,来提升找矿效果。近几年,他们在发展完善成矿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找矿技术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矿种类型、不同矿体深度,研发了系列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初步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还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维预测技术平台,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一样,数字化开展成矿预测。此外,他们还联合其他单位研发升级了系列深部钻探技术装备,并进行推广应用。

“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7000米深度小口径钻探能力。创新研发的低温钻井液和智能监测系统,攻克了高原冻土施工技术难关,也完成了国内首个陆域可燃冰试采孔,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资源安全。”丁正江表示。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地矿六队的回信让全体队员倍感振奋。丁正江现在对记者回忆起当时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回信中,勉励我们要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团队牢记回信嘱托,现在通过"三线联动"战略拓展找矿版图:立足胶东,不断加大对深部和海域的金矿找矿力度,每年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边远山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同时为多个国家提供地质技术服务。

“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不断拓展找矿的领域和地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拿出自筹资金开展课题研究40多项、参与国家省部重点研发项目5项”“依托已有的创新平台,引进了一批院士等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出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泰山学者、行业大国工匠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人次”……丁正江强调,为了把资源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近年做出诸多努力。

丁正江还特别指出,新时期地质工作既要保障资源安全,更要通过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到地质勘查全过程。

据了解,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了“生态绿肺”。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与全国的兄弟单位一起,共同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奋力书写着英雄地质队新篇章!”丁正江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把能源资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苏月鹏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