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犁痕·名家特约|《农村大众》帮我写农家小院

农村大众报创刊75周年 |  2025-05-22 16:08:00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冯恩昌 

1966年,我参加大众日报通讯报道培训班,被安排在《农村大众》实习一个月。有老师教,我编了十几篇上报稿件,有3篇被评为好稿。在此期间,我学到了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同时拜副刊编辑为师。自此,我同《农村大众》建立了一辈子的友谊,成为一名专写农民和农家小院的作者。

实习期满,我担任临朐县委新闻秘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曾为报纸提供大量稿件。当时,《农村大众》在我所在的县发行达3万份,我因负责新闻工作,经常去省里送稿和联系工作,《农村大众》几乎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见到编辑记者就热乎拉上一阵子。记得那时,《农村大众》报道过全国水利典型,为“山东红旗渠”的宣传出过大力。

有那么几十年,我的作品在《沃土》副刊上常见,连小学生都知道我写的诗。1984年2月21日的报纸,还为我发专稿《专写农民的诗人——冯恩昌》。文章肯定了我是“农家小院派”的代表,发表的诗歌《好陪送》《看闺女》《山村喜事》《金色的田野》等,散文《麦黄时节》《山楂红了》等篇,都反映了党的政策,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气象。《农村大众》创刊50周年时出版的散文小说特辑一书,其中选了我的两篇散文《爷爷吃小虫》《父亲的蓑笠》,都是我在故乡小院构思的文章。2000年,《农村大众》举行创刊50周年座谈会,我作为唯一通讯员参加,并在会上发言。记得省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在点评我的发言时说:“《农村大众》办到农家心里了,文章短小故事多,一袋地头烟就能读两三篇,最适合新时代农民。”报社举行文学评奖时,我的一首小诗《瓜棚》被评为一等奖。

我从事创作67年,《农村大众》为我指引方向。《醒了的山村》组诗在《星星》诗刊发表,获得山东文学创作奖,其中《春天的花轿》一首,在全国田园诗大赛中获奖。《雏鸡》一首被选入《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诗选,同艾青、臧克家等著名诗人同书出版。散文《糖葫芦》(中国教育家于漪推荐)、《故乡的蝉歌》,编进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都是那时给打下的基础。

回忆起来,《农村大众》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我创作过程的指导老师,是为我发表作品最多的一家报纸。《农村大众》令我一生仰慕,永远难忘。 

责任编辑: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