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三优”专项活动|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张同利:向内探求 寻我本心

地方法治 |  2025-05-21 17:49:43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初识《传习录》,是读研的时候在B站上看到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关于阳明心学的讲座,他讲到王阳明心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最高凝聚,继承王阳明心学是每一个中国人安心立命的事业。后来,我开始陆陆续续阅读《传习录》,通过阅读,我深刻感受到王阳明心学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对人生、对工作的深刻启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心即理”——从内心寻找方向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认识世界、理解道理,不需要向外寻求,而是要回归内心,“此心无私欲之蔽,便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份。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毕业的时候,曾一度感到迷茫,周围的同学大都有着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而我的未来在何方?抛开一切杂念,我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法律,喜欢穿梭在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之间,最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法院。刚开始在村工作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我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人能给村里做什么?”,有人和我说“反正过两年就走了,工作上说的过去就行”,但我的内心始终感觉我应当在这里尽一份责任,事情无谓大小,贵在心诚。后来从村里大闸蟹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到农村合作社的设计与建设,从土地的承包到村两委的选举……我深度参与了村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许两年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在这里留下了一片赤诚。两年一晃而过,我回到了法院,回到了自己内心的热爱。

二、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传习录》中有学生问王阳明:“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需在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果实?”

初回法院,我到环资庭工作,尽管从事了自己内心想从事的职业,但是看到身边优秀的同事,我却陷入深深的本领恐慌。两年的时间让我原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有所淡忘,眼前的实务问题又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幸得庭长和法官的悉心教导,他们从争议焦点的总结到本院认为的说理,一一对我进行细心指导,修改我写的文书不下于20份,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深刻的影响着我。我开始沉下自己的心,从最基本的看卷开始,只管栽培灌溉,渐渐地我能够草拟一般的法律文书,写的案例分析有的也被省法院采纳,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行合一,事上磨炼

王阳明主张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行本为一体,认识到了没有去践行,就是还没有认识到。他曾举例,“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我时常反问自己,对待一件事情,我是否认识到了,认识到了以后有没有去真正践行。来到执行工作以后,我发现这一点尤为重要,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是提高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在进行每次查封、冻结时都会认真省察自身是否存在超标的查封、乱查封行为、是否做到了依法强制执行和善意文明执行相结合。人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作为一名执行干警,我将从审核好每一份材料、写好每一份文书、耐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做起,认真贯彻如我在执理念,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四、致良知——坚守初心底线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人人所同具”,但易为欲、习所害而被遮蔽,而“致良知”本质上是一种恢复本心良知的修养方法,其目标是切实地去实践善行,力求让每一言行都尽善尽美,坚决的去除恶行,确保每一恶行都被清除,如此,具体的事务便被校正至正途,良知所认知的内容也就再无亏欠与遮蔽之处,从而达到纯洁至善的极致。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会被各种私欲所困扰,导致行为偏离了道德轨道,更有甚者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身为法院干警,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警觉,做到内心天平不倾斜、信仰不动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与坚定,做有原则、守底线的“干净人”。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个人总是向外探求,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追求心灵的充实,加强心的修炼,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讲述人: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 张同利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