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帛书回国,它为何被称为战国版“生活指南”
人文 | 2025-05-20 16:10:09 原创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并搭乘中国航班于5月18日凌晨抵达北京。至此,国宝回家,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国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副主任朱晔表示,子弹库帛书的返还是我国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的第一个案例,而且是成功的第一个案例。
子弹库帛书,通常称“楚帛书”,1942年自长沙子弹库盗掘出土,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也是现已发现唯一的战国帛书,中国最早的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帛书指古代书写在丝织品(缣帛)上的文献,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因丝帛轻便易携,常用于记录重要典籍或祭祀文本,但因材质易腐,存世极少。目前全国出土帛书仅30余件,其中先秦帛书仅1件(子弹库帛书),其余多为汉代遗存(如马王堆帛书)。
楚帛书四方形,长47厘米、宽38.7厘米,虽然是小小一块丝帛,包含的信息量却很惊人。全书共945字,墨书,为楚国文字。文字主要在帛书中部,有两段,一段13行,一段8行,两段文字的书写方向相反。帛书四周有12神图,形状怪异,有人首鸟身、人首兽身、三首神、珥蛇等,神像旁均有神名题记,并附文字一段。帛书四角绘有青、赤、白、黑四色树木。图像均是先用细笔勾勒轮廓,再填以彩色。
楚帛书摹本
长期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古汉语研究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认为,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在楚帛书研究的学术史上,从蔡季襄开始,商承祚、陈梦家、李学勤、严一萍、金恒祥、饶宗颐、曾宪通等,差不多所有研究战国文字的学者,都对楚帛书下过功夫。李零于1980年写就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是一个集大成的重要总结。在书中,李零对楚帛书的内容、形式、发现过程、收藏史等方方面面做了穷尽式的研究。
根据原湖南博物馆副馆长傅举有记载,关于帛书的内容和性质,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发表了看法。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学勤等学者认为,帛书中部13行的一篇应为《天象》,8行的一篇可称为《四时》,帛书四周附有12神图像的应为《月忌》。《天象》篇提到彗星等天象灾异。《四时》篇中有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伏羲、炎帝、共工、祝融、女娲、帝俊、禹等名字,以及四时、昼夜形成等神话。《月忌》12神名与《尔雅·释天》所记12月名一致,其所附文字是12个月的宜忌。
子弹库帛书局部
楚帛书甲篇《四时》记载了伏羲、女娲结为夫妇,生四子开辟天地;炎帝命祝融“奠三天四极”,共工制定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曾指出,这是“先秦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其叙事融合楚地巫文化与中原五行思想,颠覆了《山海经》等传世文献的单一视角,揭示多元史观交织的战国思想图景。例如,其将炎帝、祝融等中原神祇与楚地“太一”信仰并置,证明战国时期已存在跨地域的文化整合。这种神话叙事不仅为《淮南子》《楚辞》提供了源头,更揭示了中国早期宇宙观的复杂建构过程。
乙篇《天象》与丙篇《月忌》构成中国古代最早的“数术集成”。李学勤等学者发现,《五行令》独创性地将一年360日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72日,对应30个节气,形成与《礼记·月令》不同的历法体系,证明战国时期存在“五行时令”与“四时月令”并行的多元历法实践。而《攻守占》按方位排列的军事禁忌,将星象运行与战争策略结合,体现“天人感应”思想的军事化应用。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评价:“这种将天文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结合的体系,比古希腊占星术更早展现出系统性科学思维。”
帛书墨迹被郭沫若称为“草篆典范”,其字形扁方化、笔势连缀化特征,揭示了隶变始于战国楚地的重要证据。李零通过对比云梦秦简指出,帛书比秦简早百余年,其“蚕头燕尾”的笔法雏形及简省结构,直接影响了汉代隶书的形成。更值得注意的是,帛书采用朱墨双色书写(正文墨书、神像朱绘),开创了中国典籍图文混排的先河,其折叠装帧方式更被视作后世书籍形制的原型。
《攻守占》详细记载攻城方位、守城时辰的禁忌,如“东方利攻”“戌时忌守”,反映战国时期军事活动与时空秩序的深度绑定。而《月忌》中“正月毋北征”“八月忌嫁娶”等条文,则构成先秦民间生活规范的原始样本。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战国军事史、社会史提供一手资料,更证明中国早期文明中“礼法”与“数术”的共生关系。
《攻守战》文字
楚帛书被李零称为“战国版‘生活指南’”,甚至感叹“它对中国人的意义,堪比‘死海文书’之于西方!”如此重要的楚帛书,其“身世”却历经坎坷。1942年,长沙“土夫子”(盗墓者)任全生等人盗掘子弹库楚墓,发现少量铜器和一卷沾满白膏泥的丝帛,这块丝帛被当作 “搭头” 赠送古玩店老板唐鉴泉,后几经辗转传到长沙古董商蔡季襄手中。蔡季襄耗时两年修复装裱,并在1944年出版《晚周缯书考证》,楚帛书首次进入公众视野。1946年,蔡季襄携帛书到上海寻求红外摄影技术支持,美国情报人员柯强以 “协助破译” 为由,支付1000美元保证金,承诺逾期不还赔偿9000美元后,骗得帛书,并携带帛书潜逃回美国。
柯强到美国后,将完整的第一卷《四时令》借存于大都会博物馆,第二、三卷残片匿名捐赠给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1964年,帛书第一卷借存到期,柯强将其售出;1966年,被赛克勒医生购得。1987年,赛克勒去世后,《四时令》借存至他捐资修建的赛克勒美术馆。子弹库帛书流散美国,令蔡季襄痛心疾首,多次写信去美国询问,均无结果。
追索子弹库帛书的转机出现在2024 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对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追索工作。李零等学者长期研究,梳理出帛书从出土到流失美国的完整轨迹,包括柯强诱骗契约、舒尔特斯协助转运、戴福保转手等环节,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2024年6月,曾装裱帛书的盒盖从美国移交中国,成为关键物证。202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披露柯强档案中的催款信,证实柯强通过欺诈手段获取文物。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证据链,以及中美两国间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长期合作的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据悉,今年7月,《五行令》《攻守占》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特展中亮相。目前,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收藏,对其追索工作仍在推进。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整理)
责任编辑: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