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东街丨文明乡风,如何“润物无声”?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5-20 11:24:33
菏泽见证千年文脉,红色热土孕育淳朴民风。
当前,菏泽市各地正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公益电影、文艺汇演、集体婚礼等形式,推动社会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遍及各地城乡,树新风、倡文明日益成为普遍共识。菏泽以“春风化雨”的柔性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在润物无声中改变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文明实践注入强大动力。
古人有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喜事新办、婚事俭办、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风尚在菏泽大地蔚然成风,并非偶然。菏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蕴含着 “仁爱”“孝道”“勤俭”“仁爱”“诚信”等美德,深深地影响着菏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破陋习需“以文化人”,让新风“接地气”
近年来,与生硬“禁令”不同,菏泽注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治、道德感召、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移风易俗真正落地生根。
过去,一些地方用“强制取消红白事”“罚款约束”等手段,反而引发抵触情绪。移风易俗的核心是革除那些落后于文明、有悖于进步、对立于科学的陈规旧俗,树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风气。确保移风易俗行动既不是“一阵风”,也不搞“一刀切”。
菏泽始终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高效对接群众需求,加强宣传宣讲、文艺展演、影像创作,传递移风易俗“好声音”。开展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以各村居志愿宣讲员、红白理事会成员、典型人物为宣讲主体,用“小事情”讲好“大道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革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例如,牡丹区“戏说新事”唱响移风易俗“好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演绎,向群众深入宣传宣讲“移风易俗”,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东明县积极探索新路径,结合“我们的节日”“鼎新东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把移风易俗的内容融入小品、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巨野县将移风易俗微电影走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将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引入农村地区;单县黄河大集来“搭台”,移风易俗唱大戏,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出文明、节俭的社会新风尚……
树新风要“以德润心”,让改变“有温度”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菏泽善用本土文化资源,将移风易俗融入百姓生活,让文明理念“活起来”,最终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深刻转变。这一模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焕发了时代新机,为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菏泽智慧”。
以牡丹区和单县为例。近年来,单县500多个村推广“敬老饺子宴”活动,厚养薄葬渐成共识,聚起孝老情,老人免费吃饺子、看演出;牡丹区从文化浸润、品牌培育、创新载体、教育引导等多方面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全区蔚然成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活力。
可持续靠“以制固本”,让新风“扎下根”
菏泽探索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确保移风易俗常态长效。移风易俗的长效化关键在于让群众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
近期,牡丹区大黄集镇“文化道贺”新民俗被《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典型案例刊登;郓城县南赵楼镇对全镇评选出的“低彩礼零彩礼践行者”家庭代表和“道德好人”进行表彰;单县移风易俗品牌活动助力青年树立婚恋新风尚,打造可复制的文明婚恋服务样板;菏泽市鄄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美德信用”积分兑换活动,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从“红白理事会”到“孝善饺子宴”,从“非遗小戏”到“信用积分”,菏泽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移风易俗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群众的“协奏曲”。菏泽各地在移风易俗实践中,以“一县一品”的创新模式将文明新风吹出了生动气象。这些案例犹如散落在鲁西南大地的文明星火,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乡土文化振兴的实践图谱。
菏泽这场移风易俗攻坚战启示我们:风俗演变不是疾风暴雨的颠覆,而是如牡丹生长般既有深扎传统土壤的韧劲,又有顺应时令绽放的智慧。
菏泽不断持续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不断加深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理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宣传,让移风易俗既有倡导力量,更显民生温度。惟有把握规律、深培厚植,让文明新风吹得自然、化得透彻,方能不断激发乡土文明的生机活力。
来源:海报新闻
责任编辑: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