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服务“植入”企业——潍城区“添柴加薪”烹好工会“招牌菜”
潍坊日报 2025-05-20 09:21:38
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查阅资料。
本报记者 刘杰 文/图
搭建数字平台,让职工诉求“有回响”;搭好成长阶梯,推动产业工人更出彩;唱响“工字号”正能量,持续为职工幸福“加码”……在潍城,企业里闪着工会的服务之光。
“办实事、解难题”,是企业对于潍城区总工会的一致评价。
有一种温暖,叫工会就在身边。针对企业发展和职工需求,潍城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以提振企业信心、维护职工权益、强化支撑保障为基点,以打造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抓手,创新实施百企“亮桥”工程,全面推进数智赋能、创新驱动、文化浸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干实绩,促进了区域经济稳健向好发展。
为企业和谐助力
如何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倾听职工心声?今年春天,潍城区总工会创新实施百企“亮桥”工程,用数字技术搭建起职工与企业零距离沟通“连心桥”。
“‘连心桥’民主管理数字系统是‘亮桥’工程的重要载体,我们把指导企业用好该数字系统作为工作重点,以此畅通职工反映问题的诉求渠道,帮助企业规范管理经营。”据区总工会经审委主任吴钢介绍,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及时挖掘总结企业的成功经验,让“亮桥”工程真正成为服务职工、赋能企业、促进和谐的“智慧桥”。
潍坊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作为潍城区总工会百企“亮桥”工程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从“连心桥”数字平台中受益匪浅。“平台自3月1日上线以来,我们共收到职工诉求、建议48条,目前已全部办结。”公司工会主席姚秀猛说,相较于传统的意见箱和座谈会提意见等方式,“连心桥”数字平台让职工诉求提报数量和处理响应效率提高了一大截,成效非常明显,不仅解决了职工的一些“急难愁盼”,更催生出不少“金点子”,助力企业挖潜增效。
姚秀猛随即打开电脑,记者注意到,在“平台成效”板块中,一线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编辑成典型案例:在成本控制方面,一职工建议改造熟石膏料斗,年节电4900千瓦时;在管理增效方面,一职工提出统一处置废旧物资,增效4500元;在综合增效方面,一职工提议优化班车路线,年节省柴油6吨、维修费2万元……
架起沟通桥梁,促进职企共赢,潍城区总工会动真格、出实招,双管齐下,通过数智赋能、法治护航,打造和谐型企业发展生态。
创新搭建百企“亮桥”数字化民主管理平台。职工围绕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经营、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关键领域,能够在线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形成线上“收集-分办-处理-反馈”工作闭环,实现服务需求即时响应、重要信息实时互动、问题困难快速解决。“平台运行以来,对职工意见建议的响应和反馈效率提升了85%。”吴钢表示。
用有热度的法律服务让职工感受到“娘家人”的关爱。作为省级新时代工会枫桥试点地区,潍城构建起职工服务中心法律服务站、街道服务站、社区调解室三级调解服务体系,矛盾调处成功率98%以上。组建法律服务专业团队为企业进行法治体检,目前已为全区64家企业提供服务156 项。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集体协商覆盖率突破90%。建立企业劳动健康档案,发挥“一函两书”作用,促进企业依法用工、职工依法维权。
广大职工的利益所系,工会维权职责所在,潍城区总工会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企业健康发展上一直不遗余力。
为创新发展赋能
技术工人凭借技能也能闯出一片天,焊工张曰鑫就是最好的例证。
近日,记者走进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焊切车间看到,焊工张曰鑫正专注操控着机器人,用示教器指挥焊丝在金属间穿梭,各种型号的工件在他的“雕琢”下逐渐成型。
这里是张曰鑫逐梦的舞台。作为一名产业工人,让张曰鑫深感自豪的是,只有中专学历的他在今年4月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2023年4月,张曰鑫荣获‘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12月,荣获‘潍坊市最美职工’称号。”公司总经理杨椿说,张曰鑫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收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在他的带动下,公司22名年轻技师迅速成长,其中5人晋升班组长,成为企业技术攻坚的中坚力量。
张曰鑫的成长成才,是潍城区重视工匠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
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劳动领域的新变化,需要工会提供什么样的新服务?在潍城,这样的追问显得尤为迫切。
积极拓展企业提升智力路径,强化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撑,区总工会按下职工创新创效“快进键”。“具体工作中,我们通过‘三聚焦’,培育产业工人向‘新’力。”区总工会二级主任科员刘忠杰介绍。
——聚焦革新突破,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加强与企业联系沟通,发挥劳模工匠在技术攻关、技能传承、技术服务中的示范作用,健全完善“组建一支助企队伍、梳理一张需求清单、建立一套服务流程、搭建一个网上平台、选取一种服务方式”的“五个一”劳模工匠助企服务机制。截至目前,区总工会组织举办重点工程、机械制造、物流运输等行业劳动技能竞赛150余场,示范引导各行业、企业开展岗位练兵73场次,大大提升了广大职工技术技能水平。
——聚焦渠道畅通,为职工成长成才拓宽发展空间。
在企业构建“种子工匠—工匠—首席工匠”三级工匠体系,实施技能培训、技能比拼、技能帮带、技能晋级、技能发展、技能考核、技能激励“七位一体”培育机制,让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张砚秀等900余名工匠人才脱颖而出。建成劳模工匠学院和手造工匠学院,166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站)和3个产业工人技能实训基地投用。
——聚焦产才融合,实现职工“有为有位”和企业发展“有质有效”双向奔赴。
坚持赋能与创效相统一,深入实施产才融合发展战略,依托技师、工匠等高素质产业工人价值效益,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资源要素向产业链条集聚,全区职工取得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等突出成果231项。实施职工创新创效工程,推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帮助潍坊东方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创新成果对接转化,创造产业效益达5600万元。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潍城区总工会为职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长体系,工匠人才“新”光闪耀,正引领产业向“新”发展。
为职工幸福服务
阅读伴生活,书香沁人心。在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刻能感受到书香氤氲。“这家公司是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区总工会副主席孙立群说,为打造“书香润企”职工文化品牌,潍城区总工会在示范点置入“‘码’上阅读”电子阅览模块,职工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享受丰富的免费阅读资源。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时尚,区总工会立足职工文化需求,常态化开展“每月一书”主题读书会,创新推出“领读者计划”,通过职工好书推荐、劳模共读等形式,年均举办阅读推广活动40余场次,形成“阅读—分享—成长”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实践聚力。潍城区总工会创新打造“文化浸润+技能筑基+实践赋能”服务体系,在全区布局建设共享职工之家,深入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潍城·工读”阅读品牌,从社区、企业到车间、工地等各区域,从农业园区、科技公司到银行商场、物流环卫等各领域,全覆盖的职工书屋学习阵地成为职工展示自我、交流互鉴的舞台。
以职工幸福感为轴心,拓展服务阵地,实现职工“幸福+”。
步入潍城区政务服务中心209房间,饮水机、积木桌椅、围栏爬行垫、妈妈护理箱、带安全扣婴儿护理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原来这里是“妈妈小屋”。
“小屋避免了我们在公共场所哺乳的尴尬和不便,而且这里安全、干净、舒适,具有私密性。”刚给宝宝哺乳完毕的职工王蔷说。
据了解,“妈妈小屋”开放时间是上午8:30至下午5:00,这里每天都有专人进行卫生清理、消毒,并且会及时补充纸巾、湿巾等消耗品,截至目前,平均每天使用20余人次,极大地方便了单位女职工和前来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
用心用情当好职工信赖的“娘家人”。潍城区总工会改造升级职工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妈妈小屋”30家、工会驿站46家,全区有全国最美驿站3家、省级最美驿站4家。打造“健康潍城·职工先行”“乐业潍城·匠心筑梦”“会聚良缘·爱在潍城”等“优工惠”服务品牌,推出免费身心双检和法治体检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维权帮扶、劳动保障、托管托育等惠工活动,目前已服务职工15万人次。
“另外,我们还创新开展思政教育,结合职工身边人和身边事进行菜单式、互动式宣传宣讲。”孙立群举例,把宣讲“话筒”交到劳模工匠手中,组织12名劳模工匠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开展宣讲教育,引导企业在车间、班组常态化进行“班前十分钟”宣讲。
以榜样引领激发奋进力量,用红色文化浸润思政教育,区总工会充分发挥郑板桥政德教育馆、潍县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定期开展职工沉浸式体验教育,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厚植企业精神文化基因,培树幸福型企业发展样板,潍城区总工会不断探索创新,善作善成,谱写着服务新画卷。
责任编辑: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