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高新区:“工坊+”模式托起残疾家庭共富梦

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5-05-18 20:34:52


当非遗技艺遇见乡村文旅,会碰撞出怎样的助残火花?聊城高新区创新打造"非遗工坊+农旅体验"助残模式,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嫁接非遗文化、开辟乡村旅游新场景,为残疾群体筑起家门口的“共富车间”。

走进兴隆村"美丽工坊",仿佛闯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手作世界。展架上,毛线钩织的向日葵灿烂绽放,"柿柿如意"挂件精巧灵动,各式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自闭症患者家属罗秀玲和工友们或编织工艺品,或制作各类面食,每个参与者都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以前因为要照顾自闭症的女儿,根本没有办法外出工作。现在我的女儿在小海豚学校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手工,而我也可以在美丽工坊找到一份自己的工作,每月能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美丽工坊的员工罗秀玲开心的说。

转变得益于工坊独创的"阶梯式"就业体系,针对不同残障程度,工坊开发花馍制作、工艺品编织等多个非遗项目,由特教老师、非遗传承人组成导师团,将复杂工艺拆解为标准化生产流程。目前已带动12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工坊创始人许婷有一对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双胞胎孩子,先后创办了“小海豚”特教机构、美丽工坊等多个助残项目。如今,在“美丽工坊”轻度残障者负责创意编织,重症学员参与面团塑形,家属则转型民宿管家,有效带动残疾家庭增收。

我们结合乡村特色,设计了易上手、可持续的项目。从食材加工到手工制作,再到接待服务,每个环节都根据残疾人特点量身定制。这样一来,他们既能掌握一技之长,又能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增强自信。美丽工坊的负责人许婷说。

如今,这里不仅是游客体验乡村风情的热门打卡地,更成为残疾人家属的"共富车间"。‌多方联动破解就业难,在临近的“葫芦缘工坊”里,非遗传承人田钢申正在指导学员雕刻葫芦。这个由聊城高新区残联联合镇政府、村党支部共建的工坊,采用"订单生产"模式,已帮助7名残疾人掌握烙画、彩绘技艺,并实现辅助就业。一个个普通的葫芦在他们的刻刀下,蜕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传承了珍贵的非遗文化,更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现在通过雕刻葫芦,不仅每月有稳定收入,作品还被游客争相购买,感觉很开心,也很喜欢这份工作。”葫芦工坊的员工齐苓说。

这套助残"组合拳"的背后,是"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创新机制,由村党支部腾出闲置房屋,镇政府配套无障碍设施,残联提供培训资源,并推出“工坊体验游”线路,今年以来各工坊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28万元,更孵化出10个残疾人创业项目,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通讯员 卞硕)

责任编辑: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