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餐厅港股终局之战:四年五次IPO背后的“翻台率焦虑”与资本困局

风口财经客户端 管亚楠   2025-05-16 12:01:42原创

5月16日,港交所迎来一位“老熟人”的叩门,这是绿茶餐厅第四次递交招股书后的上市终局。从2021年3月首次冲刺港股算起,这家曾以“文艺范”横扫年轻消费群体的餐饮品牌,已经上演了长达四年的IPO“马拉松”。有趣的是,就在同一时期,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餐饮股经历了市值腰斩再腰斩的惨烈调整,而长期盈利能力不足不被资本看好,翻台率、单店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的绿茶餐厅却仍在执着地试图挤进资本市场的大门。这场持续四年的资本长跑,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存焦虑,更是整个中式餐饮行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的集体转型阵痛。

过气网红,五年四次折戟IPO

曾经的绿茶餐厅有多火爆呢?作为“网红鼻祖”餐厅,绿茶餐厅在巅峰时期单店日均翻台率高达6-8次,排队两小时也是常事。也许昔日风光无限正是绿茶餐厅数次冲击IPO的底气,但如今的绿茶餐厅只剩“泯然众人矣”的落寞。5月13日,记者在绿茶餐厅(凯德MALL店)蹲守发现,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期间,店内共约有十五桌顾客用餐,店内有大量余位,另约有20位外卖骑手取餐。根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的外卖业务收入占比并不高,2024年仅有18.8%。

翻开绿茶的IPO征战史,活脱脱一部餐饮行业的“苦难辉煌”。2021年3月、10月,2022年4月、2023年3月,四次递表四次失效,这种执着程度在港股餐饮板块堪称“独一份”。有趣的是,就在绿茶反复冲刺的这四年里,餐饮行业先后经历了疫情黑天鹅、消费降级、预制菜革命三重暴击,以至于有投资人戏称绿茶选了个餐饮资本最冷的四年疯狂追求IPO。

细究其失败原因,监管问询函里反复出现的“持续经营能力”质疑直指要害。“近年来,港股IPO审核环境明显趋严,尤其是对餐饮类消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盈利模式,更强调持续经营能力和品牌护城河。从招股书数据来看,绿茶餐厅多次IPO折戟,很可能与其早期财务数据波动较大、盈利结构单一等问题有关。此外,与九毛九、海底捞等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绿茶餐厅的品牌定位略显模糊,缺乏鲜明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海底捞以极致服务形成差异化优势,九毛九通过多品牌战略拓展市场,而绿茶长期依赖‘江浙菜+高性价比’的中端定位,也导致了投资者对其增长逻辑信心不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称。

翻台率魔咒,从第一梯队到行业低位

翻台率这个看似专业的数据,实则是理解绿茶困局的最佳钥匙。2018年3.48次的亮眼表现,曾让绿茶稳居餐饮业效率第一梯队。但到了2022年,绿茶餐厅的翻台率则骤降到2.81次,2023年短暂回升至3.30次后,2024年再度回落至3.00次。尤其在大本营华东区域,该指标已探至2.82次的行业低位。这个餐饮业最核心的运营指标跌破3.0的生死线,直接触发了资本市场的警觉机制。更耐人寻味的是,同期奈雪的茶顶着亏损上市的成功案例,反衬出资本市场对纯餐饮模式更为严苛的审视标准——当新茶饮还能讲出“第三空间”和“数字化零售”的故事时,绿茶“餐厅+烘焙”的老套路显得格外传统。

与之对比的是绿茶餐厅不断扩张的新店数量。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绿茶餐厅一共有465家,2024年新开餐厅120家。而截至最新日期,绿茶餐厅一共有493家,今年新开了32家,关闭了4家。这组数据的残酷在于,当单店日均接待桌数跌破盈亏平衡点时,规模扩张反而会成为利润黑洞。更值得玩味的是人均消费,根据招股书,绿茶餐厅的客单价由2022年的62.9元下滑到2024年的56.2元,绿茶餐厅“以价换量”的策略在成本飙升的时代似乎显得尤为吃力。

“随着线下堂食市场逐渐饱和,餐饮企业仅靠单一业务已难以支撑高成长性预期。”江瀚表示。因此,拓展如零售、外卖、预制菜等“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必然选择。另外他表示,从资本市场的估值模型来看,单纯的“门店数量增长”不再具备溢价空间,只有具备多元化收入来源、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递减的商业模式,才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但也要注意,“第二增长曲线”并非万能药。若企业缺乏相应资源协同能力或盲目扩张,反而可能拖累主业。因此,拓展新业务应基于原有品牌优势和客户基础,形成“生态协同效应”。

单店盈利“塌方”,股东套现约3.49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O虽然成功,但在绿茶IPO中约30%的发售股份为现有股东减持的老股,而非公司增发新股。据招股信息显示,绿茶主要私募股东PartnersGourmet将出售5050.92万股股份,占全球发售完成(假设超额配股权并无获行使)后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7.50%,预计套现约3.49亿港元左右。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曾公开表示,私募股东急于套现可能反映出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或是因为投资回报等自身资金需求的原因;大量私募股东在上市后短期内套现,可能会对股价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影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

翻阅招股书发现,急于套现可能与餐厅单店盈利不理想有关。同店销售额方面,2024年同比下降10.3%,其中核心市场华东、广东、华北地区分别下降11.2%、12.6%、6.8%。这一数据表明,绿茶的增长主要依靠开新店,而非提升现有门店的经营效率。

事实上,绿茶困境并非个案。观察近三年餐饮IPO图谱会发现,奈雪的茶破发至今仍在低位挣扎,乡村基、杨国福等多家餐企终止IPO,仅有蜜雪冰城等极少数品牌闯关成功。这背后是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曾经追捧“规模神话”的投资者,现在更看重单店盈利、供应链管控等硬指标。

绿茶餐厅用四年时间讲述了资本耐心与经营压力的对抗故事,倒逼绿茶餐厅在传统正餐与预制菜融合行业中快速转型,显示出其顽强的求生欲。但是,资本市场更在意的可能是那个最犀利的问题:当Z世代消费者转向“快时尚餐饮”,绿茶要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上一个时代的遗珠?毕竟餐饮股的投资逻辑已经变了,不再是讲情怀、疯狂开新店的时代了,而是更务实,关心每家店能不能持续赚钱。绿茶餐厅这场持续四年的资本长跑,或许早已超出单个企业的成败范畴,成为观察中国餐饮业转型的绝佳样本。当资本泡沫退去,所有企业终将面对那个最朴素的商业命题:顾客为什么愿意持续为你买单?绿茶餐厅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个季度的翻台率数据里。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管亚楠)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