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观澜丨从科幻到现实,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如何突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尚青龙 2025-05-15 15:10:14原创
乐聚智家“夸父”以高情商互动讲解引人驻足;优必选Walker S作为新“员工”进驻工厂参与实训;海尔家庭服务机器人开启“无人家务”的智慧生活……这些场景已非科幻电影的遐想,而是青岛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缩影。5月14日,2025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启幕。会上发布的《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勾勒出清晰蓝图,高端智库、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百亿基金的发起,彰显这座制造业名城的“造机”雄心——以“机器人总动员”之势,布局当下最火产业赛道。
为科幻变为现实找可能
让机器人真正成为“伙伴”
关于智能机器人,在科幻大片中,它不仅仅是执行指令的“工具人”,更是能交流情感、主动解决问题的生活伙伴。在2025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现场,青岛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代表企业展示了在这一赛道上的最新成果,探索这一愿景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作为跑过马拉松的明星机器人,“夸父”机器人现场亮相吸引了众多关注。它不仅能够灵活地双腿行走,精准执行手部的抓、握等指令,还能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乐聚机器人团队表示,在人类看来举手之劳的动作,机器人要做到,涉及复杂的算法和先进的硬件设备。不过,如今在乐聚“硬核”科技的支撑下,其机器人凭借出色的稳定性、语言交互能力和续航表现,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单一场景应用的局限。展厅解说、线下导购、流水线工人……“夸父”已成为可以适应多种复杂场景的“六边形战士”。
其实,乐聚机器人落地青岛之前,已和青岛智能家电巨头企业海尔展开合作。在2024年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双方合作推出国内首款专为家庭场景设计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进行跳跃、快走等灵活动作,而且通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成功完成了洗衣、浇花、插花以及晾衣服等家务任务。
帮助人们开启“无人家务”的美好生活是海尔家庭服务机器人主要研发方向。“我们现场展示的这款洗护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自主洗衣,还可以分辨颜色分类清洗,清洗完成之后可以完成自主烘干晾晒。”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研发人员表示,围绕“无人家务”智慧生活的未来愿景,公司目前已形成4大场景下的多种解决方案,包括洗护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在内的创新成果,未来计划与头部企业深化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现场还有10多家具身机器人产业链代表企业展示核心技术成果。比如,由卓业医疗自主研发的AI经皮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是世界首台3D结构光肿瘤微创手术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移动,成为医生手术过程中最佳“拍档”。而优必选Walker S的进阶版则展现了工业场景的潜力——在汽车工厂中,它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识别零部件,并完成高精度装配,成为生产线上的“新员工”。
从功能展示到实际应用,未来满足更多场景使用是具身机器人研发的主攻方向。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梁佳举例说,比如在智慧康养领域,乐聚智家尝试与养老机构探讨合作,“夸父”正在接受送水、送饭、送药等任务训练,涉及肢体接触的工作内容训练将在下一阶段逐步展开。
产业崛起:
青岛的“硬核”底气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人形机器人赛道更是炙手可热。青岛的机器人产业并非无根之木,深厚的制造业积淀与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其提供了独特优势。自去年开始,青岛更是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型“10+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细分赛道之一,具身智能上下游企业正加速聚集、多点突破。
具身智能,是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新词汇。它强调智能系统与身体的紧密结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智能行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其实,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由来已久,之所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主要是受限于“大脑”算力不足,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式发展,重新给了具身机器人想象空间。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授熊蓉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机器人研究范式依赖于对人类运动肌理的数学建模,并通过寻求最优解来实现功能。这种方式高度依赖人类专家的经验,存在泛化能力不足的局限性,难以实现举一反三的智能。“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这为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近两年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也是超前统筹布局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模型体系,打造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双向赋能的协同发展生态。目前,青岛算力总规模超过4800P。瞄准海洋领域大模型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细分赛道,青岛已培育50余个大模型产品,打造了一批特色垂直大模型示范标杆,创新奇智“奇智孔明”、海尔“HomeGPT”、卡奥斯“天智”、自然语义“Euler(欧拉)”4款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
当机器“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就越来越需要物理上的硬件来支撑落地,这恰恰是青岛的产业优势。青岛拥有一批领先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关节模组等关键部件企业。比如国华智能装备在齿形设计、仿真分析等关键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在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上实现了国产替代,目前与小米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机械臂;丰光精密开发的特微型谐波减速器,为国内首创,目前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精密结构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青岛宝佳智能是国内饲料行业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占有70%以上市场份额;科捷机器人核心装备“龙门机器人分拣码垛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青岛的产学研融合生态布局为技术突破注入动能。在技术攻关层面,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深度学习、“小脑”运动控制、“肢体”的仿生材料和仿人机械臂设计等关键技术,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和西电青岛研究院均有一定的专利布局。海尔、海信分别筹建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技术转化;青岛高新区集聚20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优质企业,西海岸新区建设“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得益于良好的产业生态,乐聚、优必选、钢铁侠等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纷纷落子,开展与青岛本土企业的研发与应用合作。
挑战:
商业化场景之困
尽管不少人将2025年视为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的量产元年,但若真正从产业的规模化落地角度来看,具身智能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离“科幻真正变为现实”还有长远的路要走。
当下,限制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大的瓶颈仍是“大脑”。业界普遍认为,关于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这个被称为机器人“大脑”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针等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不少人由此认为,可能很快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当保姆了。但在业界专家看来,虽然人形机器人能做一些复杂动作,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很快就能进入家庭,能动与能做好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的团队,2021年入选参与中国宇航员人形机器人项目。“相比进太空,人形机器人要进家庭完成任务,难度会更高,周期会更长。”张锐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解释说,家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有老人、小孩和猫狗,地面有地毯、地板、地砖、水泥等,平整度不一样,人形机器人走在不同地面摩擦力不一样,有倾倒风险。一块100多斤的钢铁,无论砸到人还是宠物,都是伤害。“从这个角度看,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不能是现有机械、电子结构的堆叠,而要以新材料通过化学变化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等。”
相比于进入家庭,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三方面场景: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专家表示,一些条件恶劣、场景危险的作业,比如民爆、救援等,就需要人形机器人,可以降低工作危险性。
如何快速实现更多突破,场景落地是关键之一。有从业者曾表示,超九成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仍难以找到适合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同时,培训场景不足令机器人还不能满足各类复杂的生产生活场景,现有产品还只能实现部分功能,且性能还远谈不上稳定耐用。去年以来,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将自家产品送到汽车工厂“打工”,以验证工业场景适配性。
破局之路:
青岛的“超级实验场”
青岛洞悉产业发展的这一关键,积极梳理城市和产业中能够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大展拳脚的领域,邀请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来青岛进行技术验证和应用创新,孕育未来产业破局的种子。
“超级场景”计划激活应用。大会现场,新一批具身智能超级场景发布,覆盖包括民政、智慧家庭、工业制造、智慧城轨、轨道交通装备、智慧港口、海洋勘测、医疗康养8个超级场景60多个细分场景。这些真实场景成为技术迭代的“试金石”。
百亿基金与训练场赋能。青岛海尔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共同签署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基金目标规模达100亿元,将发挥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有效整合技术、人才及产业资源,为青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青岛市大数据局、崂山区、高新区、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共同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一场三区”建设。青岛市将依托工业、康复、海洋等领域发展优势,建设通用场景区、康复场景区、海洋场景区“一场三区”训练场,建成国内领先的技术验证高地,打造国内首个康复场景、首个海洋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为青岛具身智能技术迭代提供“孵化器”。
另外,根据《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青岛正绘制清晰的进阶路径,将在提升技术攻关“硬实力”、打造平台支撑“新引擎”、突破产品制造“全链条”、聚合发展要素“活水源”、构筑产业生态“强磁场”等方面持续发力。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学俊发布人才政策,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每年市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中,将向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倾斜,助力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0万元支持。
成立高端智库,助力城市抢占先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担任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她期待,战略咨询委员能充分发挥跨领域、跨学科优势,深度融入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贡献更多创新性智慧方案,助力产业在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中抢占先机。另外,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同步成立。联盟将充分发挥联盟产学研金服用的聚合效应,为青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穿针引线”。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大川表示,“具身智能”的时代已经扑面而来,青岛市将一如既往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诚拥抱来青发展的具身机器人上下游配套企业及研发机构。诚挚邀请海内外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多来青岛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尚青龙
责任编辑: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