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车界|从“屏幕之争”到“门把手之困”,造车安全之本何时寻?

都市车界 |  2025-05-15 13:47:05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近期,法拉利CEO贝内代托·维格纳关于“车载屏幕无用论”的发言,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汽车行业关于“科技感”与“安全性”的深层辩论。当这位拥有半导体行业背景的掌舵人直言“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电视的”时,他不仅挑战了当下“屏幕即豪华”的行业共识,更将公众目光引向一个本质问题: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安全与创新的天平该如何校准?

被技术裹挟的汽车设计

近年来,汽车内饰设计似乎逐渐呈两大趋势:一方面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极简科技风”,用一块中控大屏替代90%的实体按键;另一方面是传统车企对机械质感的坚守,如法拉利将物理旋钮的触感反馈视为驾驶乐趣的核心要素。

这种分野背后,可视为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效率至上派”认为,触控操作更符合数字原生代用户习惯,且能通过OTA升级持续扩展功能;而“安全优先派”则强调物理按键的直觉性操作在紧急情况下的不可替代性,例如盲操空调或应急双闪。

而欧盟新车安全评测协会Euro NCAP则指出:全部功能都整合在屏幕中,会让驾驶员花更多时间在屏幕上,视线频繁从路面移到屏幕,大大增加了因分心而发生事故的风险。据相关研究显示,驾驶员视线离开路面超过2秒,事故发生概率将显著上升。

据悉,大众汽车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从2026年起,全系车型将为音量、空调、双闪等核心功能配备实体按键,方向盘触控板也将回归机械结构。

行业专家认为,“实体键回归”背后是市场对实体按键安全性的认可,实体按键的触感反馈和直观操作,能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无需分心寻找和操作屏幕,减少视线转移,从而降低分心驾驶的风险。

近期,随着工信部对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规范的出台,汽车行业或将迎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后视镜的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争议设计也都将面临着安全审查。这表明,汽车行业正逐渐从追求外观和科技感的“颜值至上”时代,转向注重安全和实用性的“安全至上”时代。

技术激进主义的代价

智能汽车的“安全危机”已从单一机械故障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 硬件冗余的消解。电子后视镜、线控转向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传统机械备份系统被移除。例如某新势力车型因电子门把手电路故障导致乘客被困,暴露出“全触控化”设计的脆弱性。

2. 人机交互的认知负荷。研究显示,驾驶者操作触控屏的平均视线偏离时间比实体按键多1.5秒,相当于以60km/h速度盲开25米。如沃尔沃研发的“驾驶员警示系统”,虽能监测分神行为,但无法根治交互设计缺陷。

3. 软件定义的安全黑洞。智能网联汽车代码量已达2亿行,远超战斗机水平。但正如工信部新规揭露的隐患,部分车企通过OTA“边卖车边修BUG”,将用户变为测试员。更严峻的是,黑客攻击可能通过车载娱乐系统入侵制动系统,这种“数字安全”与“功能安全”的耦合风险,远超传统机械时代。

破局关键还需回归人性化

面对困局,汽车行业也正积极地从技术路径与监管框架两个层面寻求突破。

材料与架构方面,固态电池、阻燃电解液等技术将热失控风险压降至0.01%以下,宁德时代NP3.0技术甚至实现“热失控不冒烟”。

安全设计方面,宝马新一代iDrive系统将语音控制响应速度提升至0.3秒,试图以自然交互减少触屏依赖;沃尔沃的DataFusion技术则融合雷达与摄像头数据,使自动紧急制动误触发率降低70%。

另外,华为、云驰未来等企业将安全防护嵌入整车开发V模型,在需求定义阶段即植入防护机制,而非后期“打补丁”。

与此同时,中国工信部出台“史上最严电池令”,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标准,倒逼企业投入百亿级研发;欧盟通过UN R157法规,要求L3级自动驾驶系统具备“失效可运行”能力,确保系统崩溃时仍能维持基础操控;美国NHTSA强制车企上报所有辅助驾驶事故数据,通过透明度倒逼技术改进。

安全与体验的再平衡

汽车产业的终极命题,或许是能够实现“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一体化架构”——既需要让代码具备“免疫系统”,也需保留人类对机器的终极控制权。比如,交互设计的场景化分层,关键功能(制动、转向)仍保留实体按键,娱乐系统采用语音、手势控制,形成“安全核心层-舒适扩展层”架构;其次,冗余系统的智能化升级,电子后视镜需配备应急物理镜片弹出装置,线控转向保留机械联动备份。除此之外,还应强化对用户教育的制度性嵌入,车企需像航空业培训飞行员一样,建立辅助驾驶资格认证体系,杜绝“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认知谬误。

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其核心使命是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过程中,车企不能因追求科技感和时尚感而忽视安全。从屏幕与门把手的争议可以看出,过度追求科技化设计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工信部对隐藏门把手设计的新规出台,是对汽车设计逻辑的“纠偏”,提醒车企要从盲目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

车企在造车过程中,应将安全贯穿于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链条。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各种安全因素,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和验证;在生产制造环节,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装配工艺符合安全标准。

未来,汽车安全标准将不断完善和升级。相关部门将加强对汽车安全性能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车企也将更加重视安全设计和研发,加大在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消费者在购车时,也将更加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安全评级和安全配置将成为影响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汽车安全革命已经拉开帷幕,屏幕与门把手之争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用车安全的关键在于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和操作安全的多维构筑,车企造车应时刻谨记以安全为首要方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汽车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张雪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