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势丨当“90后”开始操心90岁 淄博社区“托老所”里的代际创新与温情账单

区势 |  2025-05-14 15:48:30 原创

姜涛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全国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在温馨与关爱中安享晚年,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淄博市博山区城西街道大成社区“90后”返乡青年李思,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他的创业故事。其创办的社区“托老所”,不仅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餐饮服务,更以精细化的服务设计和科技赋能的养老模式,成为了当地养老产业的一股清新之风。

日前,记者来到这处“托老所”,探寻这名青年创业者的养老情怀与梦想。

“90后”小伙的养老梦想

5月13日中午,大成社区的食堂内飘散着诱人的饭菜香。家住7号楼的87岁居民吕锋端着餐盘,坐在靠窗的位置,餐盘里盛着土豆炖肉、豆腐猪血汤和杂粮花卷。

“这食堂真是贴心到家了。”她指着墙上张贴的“每周菜谱公示栏”笑道,“昨天有老人随口提了句想喝猪肉汤,今天就安排上了。花卷还是杂粮的,说是对我们老年人肠胃好。”

李思创办的“托老所”就藏在小区的一处院落里。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社区食堂。几百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地划分多个服务单元,墙上悬挂的“嵌入式社区服务站”铜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原本是社区的闲置用房。”李思边整理房间边介绍。一个月前,他踏入大成社区,开始对服务站进行改造:墙面粉刷一新,地面铺设了防滑地砖,每个房间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硬件升级的背后,是李思对养老服务的精细化设计。目前,服务站提供包括居家养老的医、食、住、行在内的18个大类、177项服务。家住13号楼的商新建老人是服务站的首批“居家养老服务体验卡”用户。由于腿脚不便,他现在由服务站负责送水、送饭和每周探视。“自从有了这个社区服务站,我们叫服务既省钱又省心。”商新建感慨道。

在社区食堂的后厨,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将餐盒装入保温箱。李思指着手机上的“送餐路线图”说:“目前,服务站已经开通了绿色通道,10分钟内就能将热乎饭送到社区的独居老人家。”说话间,他已经骑上电动车,车筐里还放着给商新建老人代买的药品。

青年创业背后的养老情怀

“是自家遇到的难题触动了我。”李思坦言,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平均年龄已达88岁,父母每日照顾4位老人已力不从心,同时还要帮我照顾孩子,压力巨大。而调研发现,大成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40%,其中5%是独居老人,“不少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比我们家更为严峻。”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春天。李思在社区活动中结识了山东孝之源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梅。“她向我展示了‘孝百通’系统的演示。”李思回忆道,“老人通过平台呼叫服务,商家15分钟上门,这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养老的无限可能。”

张梅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博山养老产业的进化史。2010年,她投资500万元创立了博山12349便民家政服务平台,首创“线上接单、线下服务”模式。如今,“孝之源”已培训4800名下岗职工,服务覆盖全省12市。“最让我骄傲的是培养了一支1900人的志愿者队伍。”张梅说。

当李思提出想在大成社区进行试点时,张梅不仅为其提供了一系列资源,还帮他完善了服务站硬件平台的搭建。“小李身上有股闯劲。”在“孝之源”总部,张梅指着墙上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奖牌说,“相信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一定能将‘托老所’做成社区治理的枢纽。”

“创业压力很大,目前每一餐经营下来都在亏钱。”李思向记者详细地算了一笔账:以5月13日中午为例,当日采购食材的各项支出中,买菜花费40元,买肉用了20元,买鸡蛋支出22元,买豆腐花费3元,这些食材费用加起来总计85元。当天前来就餐的老人一共有21人,共收取餐费111元。仅这一天的食材花销就已经亏了16元,而这还没有算上之前购置的米、面、油,以及水电费、人工费等其他成本。

李思感慨道:“希望社会上更多有能力的人,能够加入到居家养老产业中来,与我们一起,为那些需要照料的老人贡献一份力量。”

博山居家养老的探索与前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博山区已建成16处“博善颐养”养老服务中心,完成285户经济困难老人适老化改造,有23处长者助餐服务设施保持可持续运营。

“大成社区‘托老所’是博山区‘嵌入式’养老的试验田。”根据博山区民政局提供的信息,这里整合了民政部门的适老化改造资金,运营不到一个月,已为40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办理居家养老体验卡10余张,收获好评如潮。

2025年,博山区将重点推进“五床联动”试点,对当地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实施“五床联动”,构建老年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服务有序衔接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同时,将依托博山老年人养护院,打造“博善颐养”适老化辅器具体验区,结合周边文体中心、餐饮等业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集适老化产品体验、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养老服务,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还将持续开展“社会救助规范化提升年”行动,严格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坚持动态调整,指导各镇(街道)规范使用新文书、规范归档管理,确保救助工作公开公正透明。

人才是探索发展养老产业的关键。根据博山区人社局提供的数据,2022年以来博山已引进青年人才4854名,其中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占比有了大幅提升。在李思的团队里,便有社工专业的青年人才。“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相信一定能将家乡的居家养老产业做大做强。”李思自信地说:“养老产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需要用朝阳心态去耕耘的事业。”至此,博山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因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的创新实践,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孙建超 刘静)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