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首提“投资于人”,政策着力点在哪里?

理论周刊 |  2025-05-13 06:00:00 原创

崔凯铭  张浩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投资于人”是应对国内外复杂挑战的创新之举。“投资于人”的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扩大“人”的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业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投资于人”

“投资于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 杨 舸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投资于人”,并将其与就业、增收减负、消费等民生领域紧密相连。“投资于人”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它突破了传统投资主要聚焦于物质资本的局限,将“人”置于核心位置,视人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与最关键的发展动力源泉。“投资于人”不仅是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人口政策,更是蕴含着深刻内涵的政治智慧,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投资于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是首次对“投资于人”的解析。“投资于人”将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投资于人”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已出现转折性变化,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基本特征。过去的历史经验表明,人是创新和生产的主体,人口红利及规模效应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催化剂。随着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投资于人”的政策理念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通过加大对“人”的投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资于人”是应对国内外复杂挑战的创新之举。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面临多重挑战:从全球来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部分国家通过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手段,试图重构全球产业链;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成为竞争焦点。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亟待培育壮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面临挑战,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和消费市场提振不易等问题并存。在此情形下,“投资于人”的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扩大“人”的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业竞争力。

“投资于人”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布局。“投资于人”不仅是投资策略的转变,更是发展观念的转变。这意味着各级政府不能仅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而过度侧重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物”的投资,而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资于人”虽然周期长、见效慢,但回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消费市场的梯次升级、社会凝聚力的不断增强等方面,具有超越经济维度的综合价值,是对未来的前瞻性布局,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践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和保障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方位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共同富裕是“投资于人”的具象化实践。

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体系。我国不断加大投入协同推进,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了多层次、适配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普惠型学前教育开启了惠及所有儿童的高质量启蒙教育新篇章,“十四五”时期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超过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成果丰硕,普及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2023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接近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2020-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超1000亿元,助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反映出我国对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坚定投入。高等教育成绩斐然,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60.2%,在学总规模达到4763万人,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教育体系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投资于人”政策理念。

构建从就业支持到社会保障的国民发展体系。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已搭建起包含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和权益保障的多重支持体系。2023年的“技能中国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国共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2025年的“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将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从政策层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和慈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向“全民覆盖、分层递进”方向深化,截至2023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6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3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4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2.5亿,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从全民健康到医疗保障的健康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为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6‰,主要健康指标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我国卫生投入不断增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2年的26.89%。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全民医保体系制度框架基本建成,参保覆盖面超95%;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设施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构建从普惠托育到健康养老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关乎民生福祉与民族未来。我国通过政策驱动、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等方式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2019年《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托育领域顶层设计逐步健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发展筑牢根基。在养老服务领域,2023年全国养老床位达到820.6万张,40万个养老机构与设施织密城乡服务网络。在托育服务方面,全国近10万家机构提供477万个托位,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8个,大城市正加速实现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普惠性托育机构如雨后春笋涌现。我国正向着“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目标稳步迈进。

“投资于人”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中国方案

从婴幼儿阶段的普惠托育服务,到老年群体的医养结合保障;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资源配置,到职业教育体系的精准技能培训,这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架构,实质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能力提升铺设阶梯。中国提出的“投资于人”理念可以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破解发展困局的钥匙。这一理念超越传统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起涵盖教育、健康、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球人类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我国正将“投资于人”的理念延伸至国际合作。我国牵头成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积极支持联合国机构等实施伙伴,在亚非拉等近百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医疗卫生、粮食援助、妇女儿童、人道主义援助、教育与能力建设、救灾减灾等领域援助项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在非洲援建了中非友好医院、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130多家医院和诊所;新冠疫情期间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这种合作模式超越单纯的物质援助,更注重能力建设与经验共享。

“投资于人”的中国方案表明,唯有将人的需求置于发展中心,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唯有打破“资本至上” 的迷思,才能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发展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