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用制度“利齿”破学术“近亲繁殖”

大众新闻 张瑞雪   2025-05-11 19:09:33原创

“天才少女”的叙事又一次破产,本科署名14篇国际顶刊的“奇迹”终究被验证为学术“近亲繁殖”的产物。

5月10日,重庆大学对该校2021级本科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事作出正式通报。通报证实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过错在于安排其女参与项目后“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其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

图源:重庆大学官方微博

引发公众进一步质疑的是,对刘某乔的惩罚仅为“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但事实上,刘某乔依靠过往副院长父亲“学术权力套现”的成果,已经敲开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外顶尖名校的大门。

换言之,这一场持续了数年的学术“近亲繁殖”,已经实现了红利的极大兑现。相较之下,撤销荣誉与奖励的惩罚则显得“隔靴搔痒”。

当学术腐败收益与惩罚明显不对等的时候,这将可能成为一种变相的“鼓励”——仅仅是“署名不当”的过失和撤销荣誉的惩罚,却能够跻身顶尖名校,这笔账摆在有投机空间的人面前,他会如何算?

因此,如果没有严肃的核查和惩处机制,没有与学术不端收益对等的惩罚力度,只是关起门来“打五十大板”,则无法建立真正具有前置警告、威慑效力的常态机制。

其实,回顾事件之初,制度性漏洞早已有迹可循。十数篇顶刊论文,刘某华和刘某乔都作为共同作者出现,且时间线可前溯至刘某乔初中阶段,网友可以稍加检索就能轻易觉察的问题,是如何一路绿灯地通过学院、学校、期刊层层审核的呢?正是这种集体性的审查缺位,才让公众对公平问题追问不休。

此外,在14篇论文中,还有其他作者、学生的参与,但显然其余人都心照不宣地对显而易见的学术腐败保持了沉默,这也令人忧心,是否这类操作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

学术界的“近亲繁殖”并非新鲜话题,除血缘外,师门、同乡等相对紧密的关系均可成为学术圈子的纽带。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仍是师生之间资源的“代际传递”——从项目机会到论文署名,从学术奖项到职称晋升,这一路径的输送甚至不再隐秘,而愈加被视为水到渠成,在刘某乔事件中其余署名作者的沉默亦是一种间接的验证。

必须坚持厘清的底线是:学术不是“家族生意”,同时,也不应是任何纽带下的生意,没有任何一种链接能够将公共教育资源私有化。

在理想情境中,学术共同体应是对同一领域、同一课题选择共同探索与开拓边界的同路人,而非利益绑定、互开绿灯的共谋者。

当然,除对个体学术腐败的谴责外,我们还须直面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为何学术界会形成围绕论文的输送链?这背后仍是学术评价体系“唯论文论”的大山。

这套过度倚重论文数量和期刊等级的评价体系,在功绩主义的浇溉下,自然会结出“本科生挂名14篇顶刊”的果。整体来看,据《自然》杂志分析,自2021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有超过17000篇论文被撤稿。并非学者们天然患上“论文大头症”,而是与“非升即走”、职称等强挂钩的论文KPI驱赶着学者们焦虑寻求“关系网络”的变现,依赖关系则必然漠视规则。

面对种种寻租的形态,必须要让事前预警、事中溯源、事后追责的闭环制度长出锋利“牙齿”,才能切断学术“近亲繁殖”这样的违规托举。公开、透明、严格的监督机制,不是为了击沉一颗学术新星,而是为了呵护真正热爱且敬畏科研的孩子们,使其在“无菌”环境中健康生长。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责任编辑:周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