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谷大伟:微米之间见证匠心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5-09 19:07:07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总有一道忙碌的身影,或是俯身在生产一线观察产品,或是在创新工作室带领工友们“头脑风暴”——他就是谷大伟。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入行20余年,谷大伟始终保持着钻研技术的热忱,精耕碳纤维材料加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微米之间打磨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威海市唯一同时获得车工高级技师、铣工高级技师的一线职工,他先后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6年来,谷大伟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先后从事过热处理、电火花、线切割、穿孔机、数控铣操作、编程等工作。经过20多年的摸索实践、创新创造,他早已从一个技术“小白”成长为大国工匠,却依然工作在机械制造的最前沿。他敢于挑战难题,连续52小时探索改良,攻克了航空飞机上架设碳纤维卡板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碳纤维卡板加工技术空白;他精益求精,打破了0.02毫米的极限,实现了碳丝生产设备的加热辊抛光光洁度精确到7微米的神话。他专心设计工装胎具90余种,先后有“分线装置”等19项成果获得专利,发表论文11篇。编制推广三轴联动加工程序,研发“碳纤维精密加工法”为碳纤维加工制定了完整的加工工艺,使效率提升85%,产品合格率达99%,既保障我国军用碳纤维的质量,每年又能为公司节省800多万元费用。
“碳纤维的加工精度,决定了它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命运。”谷大伟常说。这份责任和使命,让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坚守一线。从普通车间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从技术“小白”到打破国际垄断的大国工匠,他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对“微米级精度”的极致追求。
21世纪初,中国碳纤维领域正面临外国的“设备封锁、技术封锁、材料封锁”。为打破这一局面,光威集团临危受命,承担起国产碳纤维研发重任,在商业版图中郑重列出自主研发碳纤维材料的规划,凭借着熟稔的生产技能,谷大伟顺利进入研发团队,全程参与碳纤维设备的开发、实验及制造,与团队一起日夜鏖战。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丝毫经验可以借鉴,谷大伟和团队成员只能咬牙往上冲,热处理、电火花、线切割、穿孔机、数控铣操作、编程……他们并肩作战,日夜奋斗,从白天到日暮,他们沿着生产线走了一圈又一圈,查了一遍又一遍,寻找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温度差1度,碳纤维的强度就会天差地别。”为了攻克石墨化炉技术,谷大伟与团队在车间连续奋战,最终圆满完成碳化线等全套生产设备,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863”项目验收。其中,3000度的敞口式石墨化炉领先国际水平,生产的高性能碳纤维可应用于国家航天、航空等领域,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光威复合也成为国产碳纤维的“领头羊”。
对谷大伟而言,仅仅投入生产并不是终点,钻研技术的热情推动着他不断创新创造。
细长轴加工曾是行业难题,传统方法耗时费力。为破解这一难题,谷大伟独创了“八步工作法”,将工艺流程化繁为简,效率提升10倍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创效1800万元。工友们惊叹:“他像变魔术一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谷大伟常挂在嘴边的话。2017年,“谷大伟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技术传承的“孵化器”。每当遇到技术难题,工友们便齐聚一堂,和谷大伟一起通过“头脑风暴”寻求创新解法。
碳纤维加工的精密度,需以微米衡量。一次,客户提出碳丝加热辊抛光光洁度需精确到7微米——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10。面对这近乎苛刻的要求,谷大伟毫不畏惧,迎难而上。那段时间,他以厂为家,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创新工作室,积极探索改良,大胆改进加工工艺,设计专用胎具。
“不攻克这个难关,绝不离开车间!”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反复试验……在谷大伟的带领下,团队终于成功改造生产出数控镜面抛光机床,不仅打破了生产精度0.02毫米的极限,实现了碳丝生产设备加热辊抛光光洁度精确到7微米,小于头发丝的粗细,更是达到了99%的产品合格率,打破了航空飞机碳纤维卡板加工精度长期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困境,填补了国内空白,让中国碳纤维加工从“跟跑”直接迈入“领跑”,仅此一项技术就为企业节省资金1000余万元。同事们回忆:“那段时间,谷主任眼里全是血丝,但看到数据那一刻,他笑得像个孩子。”
如今,创新工作室成了谷大伟除生产一线之外的第二个“主阵地”,在这里,谷大伟不仅潜心琢磨技艺,还依托创新工作室将他一生所学倾囊相授,让“匠心”薪火相传。3年来,对全区高级工免费培训32期,600多人次参与提升培训。利用创新工作室大力开展“师带徒”活动,建立了师带徒制度,并推广到公司各个车间、各分公司,每年培训72期,培训1000余人次。20多年来,他共带出了100名高徒,多人荣获区市级金牌职工、技术能手称号,其中,安传峰荣获威海市首席技师、威海工匠称号。他和徒弟们对机床进行自动化改造,将普通机床改造为数控机床,该项目每年为公司创效1000多万元,2020年获得全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师父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极致的执着。”安传峰感慨。
作为威海市劳模工匠宣讲团的一员,多年来,谷大伟还深入企业、院校开展20余场次劳模工匠宣讲,播撒“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火种。聆听过谷大伟宣讲的威海职业学院学生表示,“他让我明白,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对每一个细节的千锤百炼”。
潜心钻研技艺20余年,一项项技术创新成果也为谷大伟赢得多项荣誉:威海首席技师、威海工匠、山东省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工匠、全国轻工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背后,是谷大伟的如磐初心。但他最珍视的,仍是车间操作台上那副磨得发亮的游标卡尺。“荣誉是过去的勋章,而技术革新永无止境。”
微米之间见天地。从青涩技工到大国工匠,谷大伟用执着坚守诠释了何为“匠心”。在他手中,冰冷的机械有了温度,精密的数字化为力量。他说:“碳纤维的每一丝纹理,都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车间里,机器依旧轰鸣。谷大伟的背影与生产线融为一体——那里,是微米之间的战场,亦是匠心永恒的舞台。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陈乃彰 通讯员 夏丽萍
责任编辑: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