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 | 黄河入海处 文旅弄潮时 东营“五一”答卷诠释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5-08 08:47:00原创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在黄河奔涌入海的壮阔画卷中,东营以2025年“五一”假期为墨,挥毫绘就了一幅文旅融合的现代《清明上河图》。123.28万人次的游客洪流与15.89%的增长曲线交织,160,521辆通行车辆与87%的增幅共鸣,这些跃动的数字犹如黄河三角洲跃动的脉搏,见证着这座生态之城向文旅强市的蝶变。当我们拆解这份亮眼答卷的密码时,发现这不仅是文旅市场的单向突破,更是一场生态保护、文化创新与城市治理的立体交响。

黄蓝交汇的壮丽奇观,在这个假期化身为东营文旅的“核爆点”。黄河入海口处,“河海相拥”的天地交响尽收眼底。正如摄影爱好者张先生所言:“这分明是大地在挥毫泼墨,以黄河为笔,渤海为砚,绘就千年未有的生态长卷。”景区单日1.2万人次的接待峰值,28个省级行政区的外埠车牌,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

东营的生态智慧不仅在于守护,更在于创新转化。“赶海拾贝”与“花野慢行”交织,“槐林赏花”与“湿地观鸟”共鸣,这些生态IP的多元开发,恰似在黄河三角洲这张生态画布上点染出斑斓色彩。当传统生态游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当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对话,东营成功破解了“生态资源变现”的方程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化树立了新标杆。

面对汹涌客流,东营以绣花功夫织就服务网络。近两万个免费车位如繁星点缀城市,潮汐车道似智能琴弦调节交通韵律,2000名文旅系统工作人员担任的“移动服务岗”化身文旅驿站,党员志愿者日均4万步丈量出服务温度。这种“全员一线”的服务模式,恰如交响乐团中各声部的默契配合,将城市治理演绎为动人的服务乐章。

智慧停车系统60%的效率提升,应急充电桩的星罗棋布,多语种服务的无缝衔接,这些细节构成城市服务的“微血管网络”。正如京牌游客刘女士的感慨:“智能导航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让服务既有科技精度更有人性温度。”98.6%的满意度数据,正是对“好客山东”东营实践的最佳注脚。

在非遗与科技赋能的交响中,东营奏响了文化传承的现代强音。市美术馆的VR穿越之旅让文物“开口说话”,利津老街“手艺换体验”模式使非遗触手可及。当草编技艺与数字经济碰撞出63%的销量增幅,当剪纸艺术遇见沉浸式展览,传统文化完成了从博物馆陈列到生活场景的华丽转身。

“一眼千年”文物科技展的爆红,印证了文化遗产的当代解码之道。80件出土文物与2000件标本的科技化呈现,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这种“静态陈列”向“动态对话”的转化,恰似为传统文化装上现代引擎,让历史长河在数字技术的河床上奔涌出新浪潮。

东营文旅的爆发非朝夕之功,而是系统工程的必然结果。从领导班子“分片包干”的顶格推进,到假日专班的协同作战;从“预约错峰”的智慧管控,到“全员一线”的服务革新,展现的是城市治理的全局视野。“交通动脉畅通工程”与“文旅产品创新工程”的双轮驱动,“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的辩证统一,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这种系统思维在“五一”大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1家单位停车场的社会化共享,实现公共资源效率最大化;无人机巡查与应急广播的科技组合,构建起立体安防网络;非遗市集与草坪音乐会的业态混搭,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正如黄河支流汇聚成海,东营文旅的每个创新举措都指向共同的价值坐标——游客体验至上,东营不白来。

站在黄河入海口眺望,东营的“五一”答卷不仅是一份文旅成绩单,更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庄重宣告。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文化底蕴升华为体验经济,当城市治理细化为温暖服务,这座曾经的石油之城正以“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在文旅新航程中破浪前行。其探索实践,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更昭示着只要找准生态与人文的共振频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节拍,任何城市都能奏响属于自己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鲍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