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岸看中国丨向新而行,东营解码“创新方程式”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李明 2025-05-07 09:31:11原创
当全球能源革命与科技浪潮奔涌而至,东营市正上演着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双向奔赴"——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勃勃生机,新材料、新能源"双翼齐飞"开辟产业新赛道,科技研发"强引擎"驱动创新浪潮奔涌。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居全省第2位,过去三年平均增速10.9%、居全省第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6.5%。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以"潮涌三角洲"之势重塑产业版图。
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向新
4月21日,在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一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半钢高性能绿色环保子午胎装备改造升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总投资高达7.8亿元,旨在全面提升半钢子午胎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通过技术改造,企业成功淘汰了老旧设备,更新了包括智能密炼机、成型机等在内的关键设备,并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升级。目前,密炼车间设备安装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而半制品、成型和硫化等关键环节的安装工作已全部结束。预计整个工程项目将在今年10月份全面投产运营,日产能将达到惊人的16000条轮胎。
为了在高端轮胎市场占据更多份额,永盛橡胶集团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旨在打造一个集全过程自动化、全领域信息化、全物流智联化于一体的智能化工业4.0样板工厂。
“市场调研显示,客户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对高性能轮胎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企业决策层决定实施设备换新、技术更新,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宋健介绍,项目投产后,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幅降低,水电气等能耗也显著减少,同时产品的质量更加稳定,类型也更为丰富多样,从而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质的飞跃。
传统不是包袱,而是新质生产力迸发的基石。东营市“大块头企业”多,已培育形成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传统产业依然是东营工业的基石。面向未来,东营市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传统产业再塑新优势。
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东营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打开新空间、焕发新活力。自2020年起,东营每年列支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2023年,接续出台《东营市“千项技改、千企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东营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高端化升级、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安全化提升、服务化延伸、集群化发展等六大工程,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前期谋划、推进服务、完工奖补的全流程服务体系,系统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持续发力,换来的是传统产业华丽转身。东营市连续2年获评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选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将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
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自动化设备矗立在明亮的车间内,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来回穿梭,他们神情专注,手法娴熟,带动着整个生产流程的顺畅进行。在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锂电池隔膜用勃姆石高端材料产业化项目生产线现场,4条勃姆石生产线,300多台设备精密协作,原料经过合成、洗涤、混浆等七道复杂的工序后,最终蜕变成高质量的勃姆石产品。
勃姆石产品是国瓷聚焦新材料产业链转型下的重要产品作为生产动力电池隔膜用的主要原材料,它涂覆在电池隔膜上面使得隔膜耐温提升到200度以上,安全性能提升4倍多,有力支撑了电动汽车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我们生产的勃姆石磁性异物含量低、纯度高,可以实现粉料和液体两种形式,满足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新材料公司转型为新材料产业链公司,国瓷的探索从未停止。包括年产10万吨锂电池隔膜用勃姆石高端材料产业化项目在内,国瓷共布局新材料产业链项目5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近年来,东营市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潜能不断释放。海科ABS树脂、垦利石化特种树脂、齐成锂电池材料前驱体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中船海装海上风电全功率试验平台建成投用。近三年,全市新材料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5.9%,功能陶瓷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进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新能源赛道同样风起云涌,展现出多元化的“风”“光”魅力。
在东营港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项目现场,风电机组稳定运转,叶片悠悠旋转,与迎风矗立的风塔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卷。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成为全球率先实现这一成就的海上光伏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17.8亿千瓦时,可节约大量标煤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多年来,东营市一直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全域统筹和海陆并进的方式,加快推进鲁北光伏基地、渤中海上风电以及海上光伏基地的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01万千瓦、是火电装机的1.5倍,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15万千瓦、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与此同时,无限的风光资源正在东营转换为绿色产业,贯通起上下游的诸多产业链条,跑出一条新的赛道。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按照“资源带产业+整机带配套”模式实施,计划总投资480亿元,规划定位“高端”、产业链条“齐全”、技术水平“领先”,基本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正向着打造以海上风电为主、海陆兼顾、全球一流、全国领先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和风电母港的目标迈进。
在全球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驱动下,零碳经济已成为各地竞逐的又一条新赛道。今年,东营市与宁德时代签署零碳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全球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正式落户东营。双方将围绕共建零碳城市、开拓零碳应用场景、建设锂电池绿色智造基地以及产业新能源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建设高比例绿色能源供给的引领式、示范性零碳产业园,打造锂电池全链条绿色产业集聚区。
让技术种子长成产业森林
在东营的发展道路上,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驱动力。
近日,捷创能源自主开发的卫星型空化强制循环床(CCIB)重质油常压加氢轻质化技术在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化工中试基地取得中试成功。“我们借助东营港经开区中试基地的平台优势,进行了数百次实验研究,获得了完整的常压加氢工艺条件。首创的核心设备CCIB反应器,具有运行稳定、安全性高、能耗低等显著优势。”捷创能源负责人张其凯介绍。
随着常规石油资源减少,我国重质油用量将逐渐增多,每年产生的减压渣油达2.5亿至3.9亿吨,重质油加氢裂化超大型反应器成为发展趋势。本次中试成功的CCIB反应器可有效解决超大型反应器高度依赖进口、投资成本高且反应不均衡等问题,在石油基/煤基重质油的轻质化应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化工产业重要承载地,东营市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搭建了山东省高端石化行业唯一一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共同体先后链接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孵化链接芳烃、乙烯、丙烯、碳四上下游企业42家,培育孵化出山东亿维新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其产品大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封锁与垄断。
东营深谙“栽树工程”的重要性,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创新资源导入,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东营坚持“一产业一平台”,在高端石化、橡胶轮胎、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了8家高能级平台,初步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有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其中,稀土催化研究院突破了铈锆储氧材料等5项“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已审定、登记耐盐碱作物新品种20个,各类新品种、新技术面向全国示范推广1977万亩。
更可喜的是,随着东营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产业、技术、人才加速汇聚,带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蓬勃生长。2022-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全市连续7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8%,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百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近翻倍增长。(大众新闻记者 李明 通讯员 谭芳 郭峰)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