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岸看中国丨赛道布局+科创引领+场景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岛路径”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张忠德 2025-05-07 09:37:07原创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下,青岛作为东部沿海经济重镇,以赛道精准布局、科技创新引领和场景生态构建为三大支点,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路径,为城市能级跃升提供了新动能。
赛道选择:精准锚定产业升级突破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呈多点爆发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各条赛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在赛道选择上,“稳、准、狠”下好先手棋,是对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层考验。
去年12月,青岛市印发《关于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 (2025—2027年)》,提出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超前布局1批未来产业,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每个产业下,都设定了着力突破的细分赛道。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车规级芯片、新型显示技术、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等赛道;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等赛道;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中低运量制式车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赛道。
据介绍,这些赛道是综合考虑了技术成熟度、市场发展空间、产业成长性、发展带动作用以及青岛市基础条件等因素而确定的。
例如,智能家电产业方面,青岛是中国智能家电产业的发源地与核心聚集区,依托海尔、海信等全球领军企业,已形成“研发—制造—服务—生态”全链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的驱动下,青岛智能家电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有极强的产业优势。
青岛还对细分赛道分为聚力突破、重点发展、积极布局3类加以推进。
其中,车规级芯片、新型显示技术、海洋领域大模型、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固态电池、工业无人机、钙钛矿电池、风电装备制造、新型储能等10个细分赛道,优先发展、聚力突破,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人形机器人、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低空飞行服务系统、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氢燃料电池、中低运量制式车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服务型家电、可穿戴智能设备、特种轮胎、特钢、非晶合金、健康食品饮料、新型纺织服装等20个细分赛道,持续发力、重点发展,推动实现扩量提质。垂直领域大模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2个细分赛道,密切跟进、积极布局,抢抓产业发展先机。
同时,青岛还将统筹各经济部门产业研究机构力量,聚焦 “10+1”产业及细分赛道开展深度研究,定期形成高质量产业研究成果,研究重点产业、细分赛道突破发展路径,编制分产业和重点细分赛道行动方案和产业图谱,合理规划各产业细分赛道的重点承接区(市)布局。
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圈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青岛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先发优势。据青岛市科技局统计,在基础研究领域,青岛共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其中高校牵头及参与8家;省重点实验室85家,其中高校牵头63家;市重点实验室297家,其中高校牵头115家。在技术创新领域,青岛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4家,其中高校牵头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156家,其中高校牵头近百家。
近几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低空经济、航天信息、卫星互联网等产业备受关注。在青岛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规划中,上述领域都是发力重点。在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已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筑牢了底座。
以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赵正旭为学术带头人,该实验室致力于航天测控可视化等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细数一下,近几年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天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任务,深空探测工程“天问一号”等50余次航天任务中,都有该实验室提供的技术护航。
科技创新要想催生新质生产力,大多需要迈过产业化转化的门槛,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海洋一类创新药BG136当前正处于临床二期阶段,它的诞生是就是青岛“蓝药”成果转化新范式的产物。中国海洋大学先后与多方联合,成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两方一体运作。
“研究院抓基础研究,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BG136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介绍,“科研机构可以快速呼应市场需求,而企业可以在孵化阶段就提早进驻,提供转化资金,获取未来收益。以BG136为例,2018年,青岛国信制药有限公司与研究院签下5.35亿元的转让协议,先期投入数千万元,定下‘娃娃亲’,联合开展中试研发,为BG136进入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无独有偶,“青科大模式”也是青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近三年,青岛科技大学签订超千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超12亿元;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其中包含11个国家级平台;建立多元化创业孵化平台,其中包含3个国家级孵化器;构建多维度技术转移体系,与多方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从“产学研融合”到打造“命运共同体”,营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在“青科大模式”及其升级版的作用下,青岛科技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专利转让数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2024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排名显示,青岛科技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中位列第23名,是前30名里唯一的“双非”院校,在山东省属高校中排名首位;在“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单项合同金额1亿元及以上的高等院校”单项排名中,位居全国高校榜首。
在持续发力下,2024年,青岛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12%;面向52家重点高校院所机构和128家重点企业征集成果和需求4100余项,促成“校企牵手”合作775项。
场景赋能:打造技术应用试验场
场景建设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而场景建设通过构建技术应用的真实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试验场和加速器。
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场景创新工作,制定《青岛市加快场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开展场景清单遴选发布,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场景应用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认定场景应用实验室五批次、110家,遴选发布了两批次、135项场景清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场景动能”。
4月16日,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举办2025年第一批青岛市场景清单发布推介会,清单共遴选发布优质场景62项,包括16项场景机会和46项场景能力,涵盖了全部“10+1”产业领域。分领域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0项、人工智能领域12项、生命健康领域4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1项、低空经济领域7项、绿色能源领域8项、智能装备领域9项、智能家电领域5项、高端化工与新材料领域3项、现代轻工产业领域2项、未来产业领域1项。
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下称“北辰循环”)就是青岛本土诞生的优秀场景清单企业。2020年8月,北辰循环在青岛市城阳区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孵化成立,现在已经发展为一家针对新兴产业废弃物提供绿色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在城阳区建成青岛首个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厂。
“青岛产业链基础雄厚,创新要素聚集,我们有信心率先构建退役锂电池数智化低碳循环体系,重塑资源循环新生态,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青岛方案和中国智慧。”该公司董事长张涛表示。
青岛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政策牵引(通过产业规划明确发展优先级)——生态赋能(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场景催化(以真实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完整闭环,这种"战略定位-创新突破-市场验证"的协同模式,或可为为同类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忠德)
责任编辑: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