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美食故事汇④丨超意兴把子肉:从公祭古味到网红顶流的百年逆袭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贾春新   2025-05-02 14:32:30原创

在济南街头巷尾,流传着一句魔性顺口溜:“把子肉配大米饭,香到灵魂打颤颤!” 作为火遍社交平台的“鲁菜顶流”,超意兴把子肉的逆袭之路堪称传奇 —— 从古代公祭的“边角余料”,到桃园结义的兄弟豪情,再到征服Z世代的网红爆款,这块裹着草绳的五花肉,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把子肉的前世,藏在泛黄的史书里。早在商周时期,先民就用青蒲草捆扎祭祀用的“胙肉”,这种带着仪式感的分肉方式,意外催生了“扎把而食”的饮食智慧。当青铜鼎里的胙肉遇上民间酱缸,肥美的五花肉在酱油与香料的浸润中脱胎换骨,带着烟火气的“把子肉” 就此诞生。

到了三国时代,这道平民美食竟染上了英雄色彩。据说张飞在桃园结义时,把自家案板上的五花肉和豆腐丢进铁锅乱炖,成就了“兄弟情,一锅烩”的江湖传说。这份带着草根血性的炖肉,经隋朝鲁菜名厨改良——带皮五花肉入坛、秘制酱油调色、文武火慢炖,最终以 “色泽红亮如琥珀,入口化渣齿留香”的姿态,征服了隋唐大运河畔的南来北往客。

1912年,济南商埠区飘起第一缕把子肉香。“正泰恒”饭铺创始人张书翰用一口大铁锅、两根草绳,煮出了“肉香绕梁三日”的传奇。那时候的济南人,攥着油纸包着的把子肉,蹲在马路牙子上就着米饭大快朵颐,这场景成了老商埠最鲜活的市井记忆。

到今天,五代人守着灶台传承的,不仅是12道工序的严苛标准——新鲜五花肉要经8小时冷泡去血水,炒糖色必须用古法冰糖炒出 “琥珀色”,焖煮时还要用竹篾垫锅底防止糊锅——更藏着“火到八分、酱出五香”的匠人哲学。当谷牧市长签发的老营业执照遇上“山东非遗”的金字招牌,这块五花肉早已超越了美食范畴,成为刻着济南年轮的文化符号。

如今,走进超意兴门店,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西装革履的白领和穿校服的学生并排而坐,各自捧着一碗油润的把子肉米饭,筷子戳开肥瘦相间的肉块,看酱汁缓缓渗进米粒的缝隙。这块穿越千年的五花肉,用最朴实的姿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把“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真理,煮进了每个食客的胃里。

责任编辑:贾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