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美食故事汇①丨周村烧饼:从汉代胡饼到非遗顶流的千年逆袭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5-01 08:52:00原创

在山东淄博的烟火街巷里,总飘着一缕勾人的焦香——薄如蝉翼的饼坯裹着白芝麻,在炉壁上滋滋冒油,出炉时轻轻一抖便发出“唰啦”脆响。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就能知道这口让老饕们魂牵梦绕的周村烧饼,藏着一部跨越千年的“逆袭”传奇。

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释名》里便记下了“胡饼”的模样:“作之大漫冱,亦以胡麻著上”——这种撒满芝麻的烤饼,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传入中原,成为市井街巷的“初代网红”。当它辗转来到齐鲁大地,那层焦香酥脆的基因,早已悄悄埋进了周村人的面食情结里。想象一下,汉代市集上的货郎挑着竹筐,筐里码着金黄的胡饼,咬一口,芝麻簌簌落进衣襟,便是最早的“碳水快乐”。

当历史车轮滚到明朝中叶,周村已变身“金周村”,漕运码头的喧嚣里,藏着无数美食创新的灵感。深谙“薄脆为王”的本地厨子,瞅准胡饼炉的潜力,把面团擀得比纸还薄,烤得比焦叶还脆,那时候的周村商道上,晋商徽商们揣着这种“便携干粮”走南闯北,“周村有个大酥饼,咬一口能香三天”的顺口溜,顺着运河漂向四方。

真正让周村烧饼“破圈”的,是清光绪年间的郭家父子。桓台人郭云龙在周村开了“聚合斋”,把焦饼的脆感玩出了新高度:面要和得“软如棉、韧如筋”,饼要擀得“薄透光、圆如镜”,烤要烤得“背面起泡、正面金黄”。当他儿子郭海亭把饼做到“十层叠压、薄至0.2厘米”时,奇迹发生了:一叠烧饼轻轻一晃,竟发出白杨树梢的沙沙声,“呱啦叶子”的外号不胫而走。这口脆到“惊动紫禁城”的美味,很快成了慈禧太后的茶点,连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都在《紫禁城的黄昏》里夸它“东方薄脆的艺术”。

民国街头,周村烧饼飘着烟火气,老匠人们凌晨三点就起来揉面,炉前围满等着尝鲜的食客。1958年,“聚合斋”传人郭芳林带着祖传技艺走进国营工厂,当石磨面粉遇上标准化生产线,当土窑炉升级为远红外烤炉,周村烧饼完成了从“手工小作坊”到“国民零食”的蜕变。1961年“周村牌”商标注册,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这枚小烧饼终于登上了“顶流舞台”——在淄博烧烤的餐桌上,它是解腻的黄金搭档;在直播间里,它是百万网友抢购的“山东伴手礼”。

如今走进周村古商城,百年烧饼铺的铜招牌在阳光下发亮。老师傅随手抓起一团面,三擀三叠间,面剂已薄得能映出人影,撒上芝麻往炉壁一贴,30秒后用铲刀轻轻一挑,金黄的烧饼便落进竹筛,发出清脆的“簌簌”声。这声响里,有汉代胡饼的千年余韵,有商道重镇的烟火记忆,更有匠人手中代代相传的执着。

责任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