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独家|青岛机场驱鸟班组有了“探鸟雷达”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郑成海 2025-04-30 19:50:16原创
“西跑道驱鸟车,在你西侧空域,有一群鸟正在穿越,请注意关注。”“西跑道驱鸟车收到,正在驱赶。”在青岛机场鸟情防控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密切注视着鸟击防范系统大屏幕上的飞鸟轨迹,不时向现场驱鸟员发出指令。这是青岛机场“蓝天清道夫”驱鸟班组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24年,青岛机场在全国民航机场中率先使用雷达光电驱鸟系统,实现智能化探、驱、识、管联动一体防范,为守护航班安全起降再添智慧砝码。4月28日,记者深入青岛机场飞行区探访这群幕后“蓝天卫士”,揭秘他们鲜为人知的工作内容。
驱鸟班组对设备进行巡查维护。
>>>智慧驱鸟
鸟儿飞过能自动识别驱离
“眼前的大屏幕显示的是雷达实时探测到的画面,上面移动的绿色光标就是此刻正在天上飞翔的一只只小鸟。”在青岛机场鸟情防控指挥中心,飞行区管理部鸟情管理科鸟情调研员、95后工程师柏军鹏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高科技设备。
值班人员根据雷达探测结果,及时向驱鸟员发出指令。
记者看到,鸟击防范系统大屏幕画面中间是一幅机场区域俯视图,画面中沿着机场四周“圈”出了一道绿色的线条,一个个绿色的光标正在线条外侧区域移动。柏军鹏紧盯大屏,不时向现场巡视人员发出最新通知。他告诉记者,驱鸟班组的任务,就是让飞鸟远离机场区域,以确保飞行安全。
装上“探鸟雷达”后,周边6公里范围内的飞鸟“尽收眼底”。
2023年,青岛机场在全国民航机场中率先引进相控阵探鸟雷达及地面光电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调试,这套探鸟雷达系统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我们通过在机场东跑道设置一台相控阵雷达,可对周边6公里范围的飞鸟进行精准探测,同时借助地面2台光电设备可自动进行AI识别。”柏军鹏说。
值班人员密切关注探鸟雷达系统
柏军鹏告诉记者,经调查,青岛机场区域鸟类一共有115种。“如今,只要它们飞抵附近空域,雷达光电探测系统会第一时间进行感知并识别。”大屏幕左侧画面中,根据雷达探测结果,地面光电系统正在快速分析比对,飞鸟具体种类很快出现在屏幕中,连飞行高度、速度等数据都一目了然。
柏军鹏介绍身后的“探鸟雷达”运行情况。
“今天探测到的这些飞鸟主要为麻雀和红隼。”柏军鹏说,地面光电系统对飞鸟进行研判之后,鸟击防范系统会自动启动语音设备,对飞鸟进行精准驱离。“如果遇到驱赶无效,我们会立即通知驱鸟员进行人工驱离,一般2分钟内就能抵达现场进行处置。”
驱鸟班组研究植物标本
据了解,“蓝天清道夫”班组建起相控阵探鸟雷达大数据中心,借助高科技设备,对机场及周边鸟情进行智能化自动巡航、日夜监控,实时采集鸟群速度、飞行高度、活动轨迹等10余项数据,形成鸟类动态数据库,并精准标注20余处高风险区域热力图。“最近一段时间,一般每天0时至3时为飞鸟过境高峰。”柏军鹏边操作界面边说道。
驱鸟班组正在一线维护设备。
“有了探鸟雷达,驱鸟员彻底告别了‘肉眼观鸟’,应急处置时间也更充分。”他说,2024年8月,青岛连续降雨10余天,发生了红嘴鸥群向跑道聚集风险,期间探鸟雷达多次提前预警,班组启动 “雷达追踪 + 人工巡防” 联动方案,保障了航班安全起降,实现了特殊天气零责任鸟击。
>>>技术驱鸟
三年探索出21项创新成果
“过去靠经验驱鸟,如今靠科技防鸟。”说起驱鸟的故事,柏军鹏如数家珍。2021年夏天,柏军鹏从南昌大学动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青岛机场“蓝天清道夫”驱鸟班组。在这4年里,他经历了驱鸟工作从“人防”到“技防”快速迭代升级的转变。
驱鸟班组改造的风光互补系统。
4月28日,记者在机场飞行区看到,在部分区域灯杆及建筑物顶端安装了许多驱鸟风轮。在跑道区域,每隔一段距离,就可见到“一台”语音驱鸟系统,这些设备处于自动运转状态,可及时驱离靠近飞行区的飞鸟。在跑道外围区域,还“站”着不少穿着橙绿两种反光服的假人。在机场外侧的土坡上,插着许多稻草人和带有猛禽图案的旗帜。柏军鹏直言,虽然驱鸟技术日益发达,但稻草人等“土办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驱鸟班组在机场试种狗牙根。
在跑道附近,不时可看到身穿反光背心的驱鸟员驾驶着车辆来回巡查。“我们的驱鸟车上搭载了语音系统,可循环播放数十种声音,对各种鸟儿进行驱离。另外,车上还配有夜视仪,便于夜间进行驱鸟作业。”驱鸟员刘忠明说。
驱鸟班组在一线守护航班安全起降。
柏军鹏介绍,目前,青岛机场一共有30多名专门从事鸟击防范的人员,分成三个班组,24小时在飞行区内不间断巡查,及时驱离靠近机场区域的鸟类及地面动物,每月行驶里程达16000公里。“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雨雪风霜,驱鸟班组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每一个架次航班安全起降。”
青岛机场有70多台驱鸟设备由太阳能供电,每到阴雨季节,这些设备会出现供电不稳定等情况。班组通过加装风机实现“风光互补”,解决了缺电的后顾之忧。目前,已完成对26台设备的改造工作。针对驱鸟系统人工巡检难度较大等问题,班组研发出基于物联网的监测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异常预警和自动派单维修。
从最初的单一声波驱鸟器,到如今涵盖声波、激光、视觉、气味的“四位一体”驱鸟装备体系,构建起了具有胶东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的驱鸟技防体系,标志着驱鸟技术迈向了智能化、系统化的新时代。近三年来,驱鸟班组累计取得21 项创新成果,全部实现一线应用。2024年,作为班组技术骨干之一,柏军鹏获评“青岛工匠”。
>>>生态驱鸟
驱鸟员化身机场种草人
“驱鸟不是消灭鸟,而是要为航班与鸟类划出安全边界。”青岛机场飞行区管理部鸟情管理科鸟情调研员姜博文说。
据了解,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附近区域植被茂密,曾是鸟类聚集的“天然食堂”,尤其是芦苇、构树等植物更是吸引大量候鸟觅食栖息。驱鸟班组认识到,只有从源头上减少鸟类食物种类,才能避免鸟群在机场周边区域聚集,从而降低对飞行安全的威胁。
驱鸟班组正在维护设备。
“我们在机场持续进行种草工作,开展了‘留禾除阔’植被生态改造工程,历时两年筛选出狗牙根等15种鸟类不喜食的草种,替代原有的62种食源性植物,形成了以禾本科为主的单一群落。目前,机场夏季优势草种已从12种降至6种。”姜博文说。
记者在机场东跑道区域附近看到,从南方引种的狗牙根长势良好,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柏军鹏告诉记者,在机场,类似的“试验田”还有多处。“平时,我们会指导工人师傅进行打药、碾压等作业,如果草长得太高,还要及时进行割草作业。”柏军鹏笑称,驱鸟班组既是“种草人”,也是“割草人”。
青岛机场在全国民航机场率先装上“探鸟雷达”。
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甚至还化身“捉虫员”。鸟情研究员袁亮介绍,春夏时节,大家常常在夜间拿着手电到草坪上抓虫子,然后进行食性研究。“虫子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摸清机场区域虫子种类,可准确了解各种鸟的习性。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灭虫等措施,可让鸟儿不来或少来机场,从而达到鸟击防范的目的。”另外,班组还在周边生态缓冲区建立起鸟类观测站和14处生态食饵站,使得雉鸡、斑鸠等鸟类远离机场附近区域。
进入青岛机场工作4年来,柏军鹏明显感受到了驱鸟班组的变化。“以前外出驱鸟,很多队员都叫不上鸟的具体名字。如今,只要有鸟儿从天上飞过,大家基本上一眼就能认出来。”这与他们平时苦练基本功是分不开的,其中在每年的鸟羽识别和鸟鸣辨别部门技能比武,班组成员取得了5分钟精准识别50种鸟类羽毛的优异成绩,展现出优异的专业能力。
2024年,青岛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航班19.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61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7.9万吨,三大生产运营数据均创青岛机场开航以来历史新高。“守护机场净空安全是‘蓝天清道夫’班组始终不变的承诺。”柏军鹏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 朱佳鑫 通讯员 吕文博)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