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尼山

大众新闻 曾轲   张九龙   2025-04-25 14:34:38原创

4月25日,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济宁曲阜举办。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而称之为尼山。孔子因尼山而得名,尼山又因孔子而名扬世界。

尼山是座什么样的山?从地理上看,尼山坐落在曲阜市东南,整体呈东西走向,连绵起伏,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344米;从山川形胜来看,尼山有五峰并峙、五川汇流,虽不甚高大,但称得上山奇水秀,自古以来就是探幽索隐的胜地。更为重要的是,尼山是中国文化源头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最好注解。

尼山的每一处景观都与孔子息息相关。比如“尼山八景”之一的坤灵洞,又名夫子洞,相传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凤生、虎养、鹰打扇”的故事,便发生于此;另一名胜观川亭,据说便是孔子临川慨叹之处,自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声振千古;尼山孔庙内外遍植柏树,但枝叶不展,形状如笔,传说因孔子学问高深,故其出生地的柏树也形似大笔;尼山孔庙前,有潺潺流过的智源溪,寓意孔子的出生地就是智慧的发源地,后门外的中和壑,名字源于《礼记·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著名的尼山砚就产于此壑。

尼山是历史悠久的人文胜地。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兖州太守在叔梁纥庙原址上建起尼山孔庙,此后逐渐成为主祀孔子的庙宇;元至元二年,尼山书院正式设置。彼时,孔庙及书院共同承担起了祭祀和教育两种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庙学合一。岁月流转,尼山孔庙和书院在历史的浪潮中起起伏伏,经历多次修缮、重建,最终成为后人礼敬孔子的寄托和丰碑。儒家文化在尼山以各种形式绵延传承,开枝散叶,千百年来弦歌不辍。

今天的尼山钟灵毓秀,文脉绵长。尼山脚下的尼山圣境,和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并称为新“三孔”,其中孔子像、尼山讲堂、大学堂三座建筑以“品”字形布局,气势恢宏;比邻而居的鲁源小镇,打造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春秋时期的世外桃源。

尼山景观蕴藏着深刻的哲思。《论语》中讲到“和而不同”,既强调多元要素的和谐共生,也注重坚持原则下的包容差异。这种精神基调,如同尼山上的五峰并峙、五川汇流,并行不悖,各展风采。尼山和孔子,向我们叙述着“和合”与“大同”的理念。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用孔子和尼山的思维,去看待本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的主题——“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变革发展中的文明力量”,无疑会给人带来更加深刻的思想启发。

在潜移默化中,儒家思想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气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传统气质和现代文明浸润下的尼山,正在慢慢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西文明互鉴的一张名片。仁爱、谦逊、忠孝、守信……尼山的思想是最源头、最本真的智慧。在全球变革和多元协作等议题下,讨论文化的碰撞和文明的赓续,或许没有比尼山更合适的地方。

尼山圣境有三千株银杏,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微风过处,树叶拂动,仿佛历史的低语,也像时代的呼唤。走近尼山,温习孔子的智慧,感受儒学经典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提供的不朽哲思。从尼山发出的声音,也必见者远、闻者彰。

(大众新闻记者 曾轲 张九龙)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