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胶南电影院
新区城事 | 2025-04-25 11:16:38 原创
▲原胶南县最早的电影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胶南电影院是当时城区的地标建筑。
前两天,我与朋友一道参观了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和青岛电影博物馆,并观看了几部在产业园拍摄的大片。期间,大家议论起电影。有意思的是,除了对当今中国电影业的赞叹,更多提及的是一些旧时话题:记忆犹新的经典老电影、令人难忘的电影明星、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传唱至今的影片歌曲,以及早已远去的乡村露天电影等。在这些我全都经历过的事情里,最难忘怀的还是老胶南县城的电影院。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记忆中的老胶南县城》发在网络上,不少网友还进行了转发,文章其中的一节就是“广播站和电影院”。
壹
这些年,老胶南城区的变化很大,现在只能用街道来说明电影院的具体位置。南北走向的珠山路和东西走向的人民路(现在的灵山湾路)是老胶南县城最主要的两条街道,两条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是县城最繁华的区域。在十字路口向南不到100米处,有一条向西不到100米的无名短路,路北是大众饭店和县工会,路南原是一个大湾,后来填平建了广场,路的尽头就是当时的胶南电影院。电影院什么时候建的我不知道,但打我记事起它就存在了。那时,我家住在县城,离电影院不远,长辈经常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由于当时年龄太小,我对电影内容的记忆全都是碎片式的。后来,我家搬到了乡下,但每年我都能来县城几次——小学期间一般是父母到县城开会或办事时带我过来,中学时则是我自己和同学结伴来县城游玩。每次来县城,看电影是必备节目,有时来县城就是为了看一场电影。所以,这个时期我对电影院的记忆是连续和完整的。
电影院是一座院子,四面都有墙,院子中间是放映大厅,一座东西向的大房子,院子和大厅的门都朝东,面对的是那条短路和广场的北部。院子大门是铁栅栏样式,左侧门扇上设一小门,是检票口,大门南侧是售票处,进了大门走几步就是放映大厅的门,门在东屋山上。入场时铁门是关着的,检票员守在小门检票;散场时为避免拥挤,检票员会提前敞开大铁门。放映大厅里面是一排排的连椅,一共大概有四五百个座位。
那时的电影院秩序很糟糕,人们买票时不排队,总是挤——人多挤,人少还是挤,就怕别人抢到自己前面去。进场后,虽然电影票上都明确标着座位号,但大家都不爱对号入座,而是谁进去早谁就能抢占有利位置。看电影时,在观影区前半部的观众是坐着的,中半部的站着,后半部的干脆站在连椅上,有时走道上都站满了人。
那时,孩子们逃票看电影是电影院的一道风景——当时的电影票价很便宜,一般是5分钱一张,贵的也就是1毛多钱,但调皮的孩子们还是喜欢逃票。逃票的方式很多,翻墙进院是最简单的办法。院子的南侧是电影院的办公区,不容易翻越,北侧的院墙是电影院和广播站的界墙,也是逃票的最佳地点。电影院的检票员是一位姓杨的女性工作人员,孩子们称她“杨大姨”。杨大姨爱说爱笑,性格开朗,人缘很不错,她是县城知名度最高的人,那时信息化较为闭塞,人们不认识县长很正常,但不认识杨大姨就不正常了。不过,杨大姨也是孩子们的“公敌”,逃票被捉,被她提着胳膊送出去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一般而言,在检票入场的时间,只要进了院子基本上就算逃票成功了,即使被杨大姨发现,她至多也就是吼你几句,不会来追,否则大门就会失守。因为向往电影,我小时候有一个宏大的理想:长大以后要去电影院当一名放映员!再不济,当个售票员也行。
贰
现在已经记不清在这座电影院看过多少电影,但有两次看电影的经历记忆犹新。
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秋假里,母亲到县里开会,顺便带我来县城,我便有幸看了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彩色舞台片。当时正是革命样板戏大行其道的时期,城乡各地都在排演,但真正能看到电影的人很少。这部电影得用35毫米的大放映机才能放,而这种放映机只有电影院才有,乡村放映用的都是8.75毫米的小机器。这部影片让我大开眼界,回去以后向同学们炫耀了好长一段时间。
另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和朋友们结伴去电影院看电影。记得我们看的是一部朝鲜影片《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不仅是彩色的,还是宽银幕,这是我第一次看宽银幕电影,票价2毛,当时最贵的票价。影片情节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剧情悲伤,我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大概哭了一个半小时。事后想想,难道从乡下到城里花2毛钱看电影,就是为了哭一场?至今我还记得《卖花歌》的几句歌词:“卖花来哟卖花,朵朵鲜花红艳艳。卖了花儿,给生病的妈妈换药钱。”
参加工作后没几年,我就到县城工作了,虽然没有实现童年那个当电影放映员的梦想,但并没有少看电影。那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很多以前禁放的影片纷纷上映,让大家大饱眼福,有些影片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如舞蹈史诗电影《东方红》,戏剧电影《红楼梦》,故事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众多,观众的观影热情也很高涨,因此电影院昼夜都有场,有的影片甚至会流水放映到凌晨,那是电影院的高光时期。
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座电影院渐渐无法满足群众的观影需求了,县里决定新建一座电影院。于是,1978年冬,新电影院建成使用。与老影院相比,这座电影院可谓“鸟枪换炮”:位于最繁华的人民路中段南侧,面积3500多平方米,大门端庄大气,门口的雨棚上还可以放一排影片海报;影院内部上下两层,4个入口,座区为连排固定式上翻单座,共有1600多个座位;影院门前是一个广场,以便观众停放自行车,节日里还可以举办场地表演什么的。新电影院无论在规模还是设施上都很豪华,成为当时胶南城区的地标式建筑,也是上世纪80年代胶南人气最旺的地方。
这个时期,国内的电影业也迎来了一个鼎盛期,不仅国产影片众多,许多高质量的外国影片也纷纷上映,像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日本影片《追捕》《生死恋》、美国影片《魂断蓝桥》《巴顿》等等,都是在那座电影院上映的。此时,电影院的观影秩序也好多了,观众都会自觉凭票对号入座。
在新电影院看电影,虽然没有老电影院那么多趣闻,但也不缺故事,比如便衣警察在里面抓偷自行车的小偷、醉鬼喧闹被请出电影院等等。有时,电影院会在放映前先放个幻灯片,宣传国家时事或者电影新闻什么的,例如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情况。当然,放映员就是解说员,说的是“胶南普通话”或直接用正宗胶南话。
6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当年一样,喜欢看电影,中老年人兴趣来了也会光顾一下电影院,所以现在的电影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市场依然繁荣。但现在的电影院与以前的大不相同——不是以独立建筑物的方式存在,而是设在综合性建筑里面,如一些大的商场和娱乐城等。影院规模虽然都不大,但设施非常先进,座椅很舒适,观看效果极佳,视觉很震撼。这其中有电影制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因素,也离不开现代化的放映和观看条件,这都是以前的电影院不能相比的。
本文所提到的两座电影院如今都已不存在——珠山路上的老电影院,在新电影院使用后就拆除另作他用了;人民路上的新电影院在前些年也被拆除,场地一直闲置,听说近期要在那里建一处停车场。曾经的胶南电影院,虽已消失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收藏在了老胶南人的记忆中。
(栾建东)
责任编辑: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