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暴增4230%!国产AI芯片高光时刻,寒武纪扛起“英伟达平替”大旗
大众新闻 王嘉一 2025-04-21 13:09:14原创
营收同比激增4230.22%?在被“寄予厚望”多年后,国产AI芯片龙头寒武纪终于交出了足够惊艳的成绩单。
4月18日晚,寒武纪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单季营收高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22%,净利润实现3.55亿元的历史性扭亏,一跃成为A股最亮眼的科技股之一。对比去年同期的收入仅为2567万元、亏损2.27亿元,这种级别的跳跃,堪称“脱胎换骨”。
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将寒武纪的表现形容为“超预期”。国海证券将评级上调至“买入” ,民生证券也给出了“推荐”评级。
寒武纪的国产芯片逆袭之路
自登陆科创板后,顶着“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就被视为中国AI芯片的希望象征之一。
此前,寒武纪一直因基本面和股价走势的背离而备受争议。自上市以来,寒武纪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持续亏损的同时,公司的研发费用却显著高于营收规模。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在营收规模仅有7.09亿元、1.85亿元的情况下,公司的研发费用却高达11.18亿元、6.59亿元。
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政府不断收紧对华高性能AI芯片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寒武纪迎来了关键的“窗口期”。
面对国内大型科技公司对高性能算力的迫切需求与“断供”焦虑,寒武纪凭借其产品迅速填补市场空缺。尽管在诸多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在性能差距不大且“可获得、可控”的现实条件下 ,寒武纪的产品成为了当前中国市场“非英伟达选项”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替代方案。
正是在“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 ,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同时,公司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毛利率,约为5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达到了2.76亿元人民币,成功扭亏。
公司依然维持着高强度的技术攻坚节奏,第一季度研发支出达到2.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33%。不过,得益于营收规模的急剧扩大,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从去年同期的超过660%大幅下降至21.11%。公司在财报中强调,其是“目前行业内少数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这也是寒武纪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因素。
英伟达A100平替?寒武纪芯片受客户认可
此轮业绩爆发的背后,产品力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从产品结构来看,云端产品线是寒武纪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该产品线在2024年实现了1187.78%的同比增长,收入达到11.66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营收的99.3%。
在寒武纪的诸多产品中,其自研的思元590芯片格外瞩目。根据百度内部测试结果,思元590支持绝大多数主流模型。在某些大模型训练任务上,思元590的表现已非常接近A100;即便在相对弱势的场景,其性能也能达到A100的一半左右;整体性能大致可达到A100的80%水平。这一与国际顶尖产品直面对标的实力表现,使得思元590在业内赢得了相当高的认可度,被视作英伟达A100最有力的国产替代品之一。
同时,寒武纪在商业化路径上的推进也不再是“纸上谈兵”。2024 年,公司第一名客户为公司长期合作伙伴,其采购金额占公司年度销售总额的79.15%,主要系公司的智能芯片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得到客户认可,该客户在本期增加采购所致。
美国步步紧逼下的战略窗口: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这场芯片突围战不仅是企业间的市场博弈,更是中美科技冷战的战略投影。过去三年,美国接连出台出口管制政策,试图切断中国AI产业的“算力神经”。面对“断供”现实,中国政府迅速应对,从智算中心建设、“东数西算”工程,到地方政府推动采购国产芯片,一整套政策组合拳,为本土AI芯片的发展打开了通道。
寒武纪正是这一战略通道中的核心受益者。2024年,公司多次中标政府项目,营收结构中来自政府采购的比重显著提升,成为其扭亏为盈的关键助力。
但国产AI芯片的突围战,远未结束。如今,美国不仅继续收紧高端芯片出口,还启动新一轮对华商品加征关税,科技脱钩正在从“算法限制”蔓延到“硬件围堵”。这既是新的挑战,也是全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机会浮现。“被封锁”正在倒逼“自立”加速落地。当技术断供成为常态,自主研发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唯一解。从“卡脖子”到“卡回去”的路仍然遥远,但寒武纪的盈利转正无疑是一声信号:本土力量,正在觉醒。
正如有评论所言:每一次被拒之门外,都是产业链重构的开始。挑战正在加剧,时间不会停步。面对封锁,中国芯片的春天,也许就藏在下一道禁令的背后。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财联社等
(大众新闻编辑 王嘉一 整合 策划 李萌博 张晨)
责任编辑: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