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8岁“捏泥”女孩和父母的慢养哲学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牛晓芳 2025-04-20 10:32:19原创
想象一个能用超轻黏土完成精细度堪比大师手办级别作品的8岁女孩的样子——
她生于一个艺术特长之家,父母至少一人从事相关工作,在基因优势与环境熏陶下,两岁便展露天赋。父母因而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财力与资源重点培养。她自幼师从大家,泥耕不辍……
放弃那些刻板印象吧。毛妮儿不符合以上任何一条描述。
这个周末,毛妮儿在菏泽牡丹园写生。(受访者供图)
她在青岛一所普通公立小学读二年级,爸爸从事医美行业,妈妈全职在家育儿。没什么大师,也不存在严格训练。她是一个普通小孩,喜欢画画,不喜欢数学,喜欢逛公园,不喜欢写作业。
自两年前起,毛妮儿在家做黏土手工的视频被妈妈陆续分享在社交媒体,几度引发热议,获赞成千上万。网友们称她“天赋异禀”,媒体采访纷至沓来,妈妈张彩虹积极回应:捏泥是自学的,这件事的意义是,“孩子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酷”。
在父母眼中,毛妮儿只是一个孩子。爱玩儿,好奇,擅长观察模仿,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像所有小孩一样,她会因为要出门旅行而开心,因为考试没考好而大哭。她收拾房间没有耐心,但画起画来几个小时不抬屁股。
“什么是孩子?这就是孩子。”张彩虹说。
为了玩儿
直到来自陌生人的赞誉潮水般涌来,张彩虹才后知后觉地确认了一个想法:或许女儿真的在某些方面拥有天赋。
如果非要为毛妮儿如今凸显的艺术天赋找到基因出处的话,张彩虹认为一定来自丈夫。夫妻俩都没学过美术,工作内容离艺术行业更是十万八千里远,但丈夫明显比张彩虹更有天分,“照着图就能画出来,可能比普通大人画得更好”。
比起所谓天分,张彩虹觉得,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只要下班早,就带着毛妮儿一起做手工、画画。不久前,张彩虹为毛妮儿新买了一套彩铅,爸爸立马邀请孩子积极尝试:“咱们一起去画那个彩铅的画吧。”
以亲子陪伴的方式,这些年来,他们一起做了很多探索:油画棒画,丙烯石头画,户外涂鸦,以及黏土手工。“就是为了玩一玩。”张彩虹说。
张彩虹的社交账号上记录着毛妮儿最早的一个黏土作品:一把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葫芦——制作于毛妮儿3岁那年。因为丈夫工作原因,彼时一家三口生活在西安。
张彩虹记得那时天黑得早,她和丈夫都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为了打发睡前的空闲时间,丈夫就陪孩子做黏土手工。爸爸捏泥,毛妮儿也跟着搓圆球。糖葫芦是简单易上手的作品,只需搓圆就可以,因此,在当时,任谁也无法将那个粗糙的初级作品和天赋联系起来。
毛妮儿的黏土作品。(受访者供图)
但毛妮儿对捏泥的特别钟爱早早显露。因疫情不便出门的日子里,她享受父母的用心陪伴。有一天,毛妮儿邀请父母:“我们一起做个作品吧。”于是他们从网上找了一个蛋糕的图形,三个人照着图纸合作完成了一个黏土蛋糕。
第一个蛋糕之后,毛妮儿又做了上百个蛋糕。没用多久,她不再需要图纸,创意从脑子里冒出来,爸爸妈妈的角色也逐渐从主导者退后到“打下手的”。
持续规律地做黏土手工始于2022年6月。张彩虹为女儿设定了一个“挑战完成666个作品”的小目标,初衷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念头——“有个事情去记录,去坚持,就是这么想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666是个宏大的目标。她的创作时断时续,最久的时候中断了一个学期。“她去玩别的东西了。”张彩虹回忆,“户外写生,爬山,踢球,画石头,画了好多好多石头……”
张彩虹清晰地记得2022年的圣诞节。那天毛妮儿一时兴起用黏土做了一个圣诞主题的作品。久不上手,有点生疏,作品不够完美,但那是一个转折点——黏土手工的爱好又拾起来了,666个作品的挑战可以继续下去了。
如今,张彩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作品序号已经排到了244。
没有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事情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孩子在玩,父母在陪伴,在等待。
野生探索
自从去年第一次登上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榜后,张彩虹才开始认真复盘女儿的成长。“没有刻意培养,顺其自然的”,她反复对媒体解释。也反复在记忆里寻找女儿成长过程中与众不同的蛛丝马迹。
没有专门学过做黏土手工,但毛妮儿擅长手工创作并非毫无根据:她爱画画,每天都画。
因为过于沉迷,张彩虹曾担心她的视力,刻意控制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反思,“好像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想到视力上的消耗可以通过其他户外活动补偿,从此便不再限制,“她想画就画吧”。
上幼儿园中班时,毛妮儿曾上过一个以激发创意为目的的绘画班。这是她迄今为止接触过的唯一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培训。课后老师总夸毛妮儿画得好,但在张彩虹眼里,“那个画画班的孩子都画得挺好的”。天赋似乎还无从谈起。
在绘画班学习一年后,课程因疫情中断。毛妮儿短暂的艺术培训生涯就此结束。停课后,她曾热切表示过想要继续学习画画,于是张彩虹带女儿四处试了很多课,但始终没能找到适合的。张彩虹担心不适合的课程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报班计划因此搁置。
大部分时间里,毛妮儿在野生探索。
毛妮儿的黏土作品。(受访者供图)
3岁那年的父亲节,她用水粉画了一幅爸爸扮成超人模样的肖像。去年教师节,她画了一张精致的贺卡送给老师。她习惯用画笔表达感情、抒发情绪。每天放学回家,会带一张手绘小纸条塞进妈妈的衣兜里。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张彩虹攒了厚厚的一沓。
令张彩虹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10月,毛妮儿去中山公园写生。她盘腿坐在自己的鞋上,画下了公园里盛开的菊花。张彩虹随手拍摄视频并发布出来,简单粗糙的剪辑,点赞量超过3万。
“那一刻,我觉得,她好像确实画得挺好的。”张彩虹恍然大悟,“很多人都能照着图画画,但写生好像确实挺难的。”
她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女儿的优点。
她善于观察。人们穿的衣服,生活里的一切细节,大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她都看在眼里。那些源源不断涌现的创意或许就来自这些积累。
最近让毛妮儿引发关注的时尚黏土娃娃系列,全部来自脑子里的本能想法。这些娃娃衣着精致时尚,发型讲究,配饰和身上背的包包也经过精心设计和搭配,并且,“没有重样的”。既是黏土手工,也是服装设计。动手前,她连草稿都不打,“感觉来了”,就去做。
她喜欢去花鸟鱼市场。“都是一些老人爱去的地方”,张彩虹调侃女儿。
她兴趣广泛。对所有见过的非遗项目感兴趣,会自己找手作类纪录片观看。她梦想着去看看江西的烧窑瓷器,去学习木雕。
“可能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条件让孩子见识更多,如果她都能看到,是不是会更厉害?我常常这么幻想。”张彩虹说。
毛妮儿的工作台。两年半来,她已经完成了三百多个原创黏土作品。(受访者供图)
不规划的哲学
因为黏土手工,毛妮儿在全网拥有十几万粉丝。去年开始,她已经因为手作特长成为校园里的小名人。曾跟着老师出去参加作品展出活动,收到过校长赠送的黏土作为激励,还受邀去青岛杯子博物馆参展。
因为有趣,她曾带着黏土手作去公园里摆摊义卖,最高的一次收入有140元。但赚到钱的快乐是瞬间的,回家后她伤心了很多天。
“自己花时间做的,每一个都是孤品,卖出去了就再也不能复刻出来一模一样的了。”张彩虹理解女儿的心思,从此义卖活动只卖简单的作品,有人花钱找女儿定制,都被她婉拒了。这些年积攒的三百多个作品,都被她收纳在柜子里。
关注度,荣誉,流量,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这些不是最初的设想,也不会纳入未来的规划里。
“初心就是记录生活,看着她一天天慢慢长大,不一定最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赚多少钱,等她以后回头看,妈妈陪你这么多年,记录下来这些,就挺好的。”张彩虹说,“当你刻意把这个事情变成利益,初心就违背了。”
网络世界的喧哗女儿还不懂。但流量依然是有价值的。“只想让她知道,好多人喜欢你,你真的很厉害,但不是一下子就很厉害,而是因为慢慢坚持,每一次的付出。”张彩虹说。
毛妮儿的黏土作品。(受访者供图)
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女儿。她们一起试了好几种黏土,找到伤害最小、最好用的那几款。为了保护视力,她将女儿每次做手工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因此一个作品要两次才能完成,一周只出两个作品。“也不是别人以为的每天埋头苦干。”她说。
数学不好,可能是毛妮儿的小世界里最大的烦恼。她常常因为考试错了太多题而委屈落泪。“但她真的很努力,如果碰到不会做的数学题,会抄个小纸条拿回来问我。她想去把题做好。”这样积极的态度让张彩虹欣慰。她没有执念,孩子学习上的弱点也被她写进视频文案里,当作段子消解掉了。
比起学习,女儿在手作创意上想法无限。前几天的早晨,她对妈妈说:“家里还有3个娃娃头,做完这3个以后,我就要开始做点其他款式了。”她最近爱上了盲盒,计划开始设计自己的盲盒系列。
相比一个宏大的规划,张彩虹谈了更多的初心、喜欢和行动。
上周的一天,女儿提出要去菏泽看牡丹,写生,张彩虹立刻订票,周五下午就动身。为此,她特意去找老师帮女儿请了半天假。小学二年级,请半天假又有什么关系呢?
出发前一夜,毛妮儿期待极了,她用黏土做了一个穿着漂亮衣服,拉着行李箱即将去旅行的小女孩。
“她会把这个事情慢慢坚持下去。她应该是很喜欢这种感觉吧?”张彩虹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
责任编辑:黄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