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姜哲源:从清华辍学去造机器人,为什么?

大众新闻 刘玉凡  张锡坤  吕乐   董婉婉  王雅洁   2025-04-19 14:01:14原创

4名记者跑得气喘吁吁,正在追拍的是一台1.2米高的机器人……这样“人机赛跑”的超现实的画面,就出现在北京昌平一处产业园内。

松延动力N2,就是这台奔跑的机器人,它能够轻松完成连续后空翻、单脚跳等高爆发拟人运动,堪称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运动健将”。

4月19日上午,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次“人机共跑”马拉松,松延动力N2参赛并第二个冲过终点线。

个头不高,能量不小。松延动力N2参赛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清华大学辍学造机器人,创始人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开跑前,大众新闻专访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

姜哲源,籍贯山东龙口,1998年出生于北京。高考那年,他以北京市第28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3年,正值姜哲源博士第三年,他毅然作出辍学创业的大胆决定,投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同年9月,松延动力正式成立。

目前,松延动力已经拥有3款人形机器人主线产品,除了人形机器人“N2”,还有家用具身智能机器人“E1”和仿生机器人“Hobbs”。其中,N2和E1已经全面开放预售,售价为3.99万元起,这一价格相当于同行的1/5。

机器人可以按斤卖?

大众新闻:此次参加马拉松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有什么特点?有没有信心?

姜哲源:N2机器人最大的特点是小,其他参赛队伍的人形机器人都是约1.6米-1.8米的大个子。我们的机器人是小个子,只有1.2米,相当于5岁小孩参加成人组比赛,这一点我们比较吃亏。但动力好,无论是峰值扭矩、峰值转速,还是整机的输出功率,各方面动力性能都不错,所以我们觉得N2在比赛中有机会拿名次。

大众新闻:我们观察到,N2穿了一双鞋,这是为什么?

姜哲源:最开始测试的时候是光脚跑,因为机器人的脚是由金属构成的,跑起来跟锤子砸地没什么差别,如果没有缓冲,可能跑久以后整机结构受不了。穿上鞋子后,N2更有机会跑到供能处。我们的算法稳定性还不错,机器人穿上鞋后没有特别影响步态稳定,反而加快了跑步速度。

大众新闻:人形机器人售价能控制在3.99万元起,秘诀为何?

姜哲源:我们的价格大约是同行类似尺寸机器人的1/5。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电池本身无非是一些镍钴锰磷锂,从原料的单价看,电池成本根本不高。人形机器人也一样,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铝铁钢,还有芯片、磁钢、铜线,按克来算,成本也很低。关键的成本在工艺上,当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一般都用数控机床来做。如果用压铸或者注塑的方式,优化工艺成本,总成本将显著降低,机器人就能按斤卖。

相信年轻人和创造力

大众新闻:松延动力公司团队有什么特点?2023年创业以来,有没有遇到过挑战?

姜哲源: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有很多98、99、00后。新人刚起步会慢一些,但要相信年轻人、相信创造力、相信个人成长性和上限。

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钱不够,我们跟赛道头部玩家比,资金体量依然有差距,所以一直处于缺钱的压力中。最开始没有人愿意投我们,是我的父母还有合伙人凑了一笔启动经费。缺少经费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困扰我们,但也是鞭策我们的动力,我们要快速实现商业化,实现正向现金流。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作为创始人的压力。创始人不只需要掌握技术,还需要去创新、尝试效果展示、考虑量产等问题,也会面临多维度考验,比如营销、团队管理等。创业之后是我面临挑战最多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

大众新闻:您是否后悔从清华大学辍学后创业?

姜哲源:我认为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之前讲过,创业对一个人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也会带来多方面的成长。在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单兵作战的能力,而是体系化的能力,从硬件到软件到算法,再到公司的管理架构,需要用一套体系化的方法解决单点的技术问题。在学校需要拉长学术这根长杆,而在创业大潮中则需要快速补齐各种短板,我认为这是更有意义的。

大众新闻: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未来有没有去山东发展的打算?

姜哲源:北京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人才密度高,北京市政府对于机器人赛道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山东龙口是我的老家,我觉得山东既有沿海优势,在人才密度上也有优势。未来我希望作为山东人回馈家乡并有所发展,比如建立研发中心,做生产、数据采集等,山东的机器人产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最关键的难点是数据不足

大众新闻:作为业内人士,你认为机器人行业发展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姜哲源:我们都希望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在任意场景任意位置做任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依然有差距,因为泛化性不足。举个例子,一个机器人,在房间A能举起杯子,换到房间B,没有经过训练就有可能拿不起来。再比如,红色杯子会拿,绿色杯子就不会拿。不只是跨场景、跨物体,我们需要考虑多维度的泛化性。泛化性需要数据的支撑,现在最关键的难点是数据不足。

大众新闻:我们知道目前数据采集分为仿真派与真机派,您看好哪一派发展?

姜哲源:仿真派的出发点在于真机数据难采、成本高、效率低,所以选择采集易、成本低、效率高的仿真数据。由于仿真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真机派越来越成为主流,我们也坚信未来还是需要采集真机数据来实现真正的具身智能。目前,我们需要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数据采集方式。

大众新闻:中国在发展具身智能方面有何优势?

姜哲源: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大变革时代。10年前,驱动整个世界发展的思想流派叫“知识驱动的科学”,强调算法对模型的重要性。10年以后,行业思潮变为“数据驱动的科学”,数据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数据的获取要比算法难很多。

中国有三个优势:第一是数据采集容易很多;第二是生产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具身智能需要的数据也需要生产,中国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数据采集工厂;第三是数据采集的成本,具身智能的实现需要超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上投入相同的成本,中国能产出7~8倍的数据。

既要星辰大海,又要脚踏实地

大众新闻:您创业时为什么选择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有什么目标?

姜哲源:我认为做事需要看大趋势。研发人形机器人很难,但也是一个正确的事情。我们国家存在一定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希望在这个机器人时代,帮助国家、帮助世界解决老龄化问题,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业。

我对自己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在10年以后能做成像苹果、Google一样的公司,另一个是短期内让松延动力成为商业上健康的公司,即快速实现现金流转正、实现自我造血。既要有星辰大海做目标,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利润。

我们希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现金流转正,目前在手的人形机器人订单有600~700台,还有小几百台的仿生人脸订单,如果订单能顺利交付,就能实现现金流转正。

大众新闻:现在有很多公司都挤到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您怎么看?

姜哲源:一个行业的发展会经历泡沫期,到泡沫破裂,再到大浪淘沙,才能淘出真正优质、有长期竞争力、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如果一个行业是长期正确的,一定会符合S曲线的发展过程。比如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Google、字节、美团、阿里就随第二波浪潮发展起来了,我觉得人形机器人也会面临类似的曲线。真正有顽强生命力的公司,不只需要烧钱做研发,也需要去挣钱,来自我造血,实现正向现金流,这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大众新闻: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多远?

姜哲源:这取决于数据采集的速度,当数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养老机器人和保姆机器人等等就能走进百姓家。但需要多少数据,我们也说不准,3~5年后是有可能实现的。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张锡坤 董婉婉 吕乐 王雅洁)

相关报道:

记者手记:人形机器人赛道“后浪”翻涌

松延动力N2机器人夺银!它还能连续后空翻、单脚跳

全球首次机器人马拉松开跑在即,记者和机器人PK了一下

责任编辑: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