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财经丨从坠崖车主再购SU7到高速爆燃悲剧,小米汽车如何跨越安全“生死关”?
海量财经 | 2025-04-17 17:49:00 原创
近日,小米汽车接连成为舆论焦点,一边是坠崖事故车主“森山”再提小米SU7 MAX并公开致谢雷军,另一边则是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致3人死亡的阴霾未散,两起事件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复杂情绪。
坠崖车主“森山有SU7”视频截图
坠崖车主再购小米SU7
生死考验后的信任回归
4月13日,微博话题#SU7坠崖车主发文感谢雷军#冲上热搜,去年12月,车主“森山有SU7”驾驶刚提车一个月的小米SU7 Pro,载家人前往巩义市浮戏山景区时,车辆在急转弯处失控坠崖。事故视频显示,车辆翻滚数圈后被树木拦住,车顶严重变形,但乘员舱框架完整,主驾驶门仍可正常开启。最终,一家四口除老人轻微骨折外,其余人均仅受擦伤。
“森山有SU7”在视频中坦言:“是小米SU7的安全性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他透露,事故后曾参观小米汽车工厂,对生产车间的科技含量印象深刻。4月13日,他发布提车视频,展示新购的霞光紫SU7 MAX,并表示“会继续支持小米”。这一选择被部分网友质疑为“事故营销”,但他随即晒出购车合同,证明新车系去年12月预订,今年3月提车。
此次再购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这印证了小米汽车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质疑者则指出,坠崖事故与3·29高速爆燃事故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可能因地形缓冲降低了冲击力,而后者直接涉及车辆结构强度与电池安全。
网友发布的小米SU7事故现场照片
小米SU7事故致3人身亡
智驾系统与电池安全的双重拷问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身亡。事故车辆为女大学生罗某驾驶,事发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达116km/h。据小米官方披露,系统在22:44:24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风险提示,1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最终在22:44:26-28秒间与水泥护栏碰撞,碰撞前车速降至约97km/h。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事故暴露出小米SU7标准版智驾系统的局限性,该版本采用纯视觉方案,未搭载激光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仅200米,远低于三目摄像头(300-350米)或激光雷达(250-500米)。从事故视频分析,从系统报警到碰撞发生仅2-3秒,驾驶员反应时间极为有限。此外,车辆碰撞后起火原因尚未明确,小米回应称“非自燃,推测为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
遇难者家属对小米的应对措施提出质疑。罗某母亲表示,小米未主动联系家属,且对“车门是否锁死”“AEB是否触发”等关键问题未给出明确答复。4月1日,雷军通过微博致歉,并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小米汽车随后公布部分车辆数据,但强调“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进一步分析”。
网友发布的小米SU7坠崖事故车辆
纯视觉与融合感知智驾方案
成本与性能的权衡之争
两起事故将小米汽车的智驾技术路线推向风口浪尖。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捕捉图像,但在低光照或复杂路况下识别精度可能下降,而更高端的Pro版、Max版和Ultra版本则配备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直接测量物体距离,抗干扰能力更强。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纯视觉与融合感知的路线选择,本质是成本与性能的权衡。特斯拉自2021年起坚持纯视觉路线,而国内车企如小鹏、华为等则多采用融合方案。然而,随着技术迭代,部分车企开始转向纯视觉方案,比如小鹏汽车在2024年推出的P7+车型中,去除了激光雷达,改用纯视觉方案。
3·29事故中,NOA系统在碰撞前1秒提示“注意障碍”,但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事故,这引发对智驾系统“人机共驾”模式的反思。特斯拉曾因Autopilot系统导致多起事故,其NHTSA调查报告显示,82%的案例中驾驶员未在碰撞前1秒内刹车,这一数据与小米事故中“驾驶员未及时转向或刹车”的情形形成呼应。
网友发布的小米SU7事故车辆
电池安全仍是行业痛点
新标准将不起火、不爆炸列入强制要求
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态度呈现分化。坠崖车主的再购行为被视为“用脚投票”,而3·29事故则让部分潜在用户转向观望。一位准车主在社交媒体表示:“坠崖事故是极端情况,但高速爆燃让人对电池安全产生疑虑。”
两起事故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智驾系统不断迭代,但“人机共驾”模式下的责任划分仍无定论。此外,就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安全仍是行业痛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虽通过电芯倒置、热失控预警等技术提升安全性,但碰撞后起火的风险仍未完全消除。
小米汽车表示,已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并将持续公开进展。然而,公众期待更深入的反思,车企是否应限制智驾系统的使用场景?电池安全标准是否需进一步升级?这些都需要小米汽车包括行业车企的深入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于近日刚刚发布,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入强制性要求,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记者 孙来彬 报道)
责任编辑:杨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