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传奇|当年的顶流,缘何“落”在青岛——青岛的电影历程,以及影后在青受到追捧的故事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张文艳 2025-04-14 16:56:21原创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中国电影120周年,青岛与电影缘分很深。
青岛与电影的故事,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拉开了帷幕。青岛电影博物馆里,记载着那一个特别的年份:1905年,任景丰从北京东交民巷的德国商人手中,购得了法国制造的木匣手摇摄影机及胶片14卷,利用日光为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拍摄了舞台纪录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自行拍摄的首部影片,也是中国电影的起点。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就此宣告中国电影的诞生。
而青岛,是一座与光影一起生长的城市。于是,半岛全媒体记者探访蝴蝶楼和青岛电影博物馆,追溯青岛的电影过往,以及当年电影界的顶流在青岛的影踪。
当年追星也疯狂
胡蝶“飞入”青岛,中山路堵了
山海关路21号,蝴蝶楼,一个好听的名字,源于一位影视界的重量级影后——胡蝶。
景区讲解员梁彦雨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蝴蝶楼里处处有蝴蝶:院子里,一组人物雕塑生动有趣,是按照早期电影拍摄场景设置的,由导演、摄影师和灯光师组成。对面的铁艺蝴蝶椅子讲述着影后胡蝶当年在此拍摄过的《劫后桃花》。一组97只蝴蝶构成的向上飞舞的雕塑,是蝴蝶楼的标志,“寓意着青岛影视之城,能够不断涌现出像当年影后胡蝶那样的影视明星”。
胡蝶是谁?可能年轻人不太熟悉,但当年她的影迷们可是非常疯狂的,疯狂到什么程度?一切还要从青岛的电影史说起。
如“影”随行,青岛的电影历程漫长而丰富。
作为电影早期的见证者之一,青岛电影放映的历史很早。早在20世纪初,一些饭店俱乐部就开始放映电影,亨利王子大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在1905年放映欧美电影,而那个时候距离电影问世也不过10年的时间,且与中国电影诞生同期。水兵俱乐部从1907年开始会定期上映当时最时髦的无声电影,因此,后来得名1907光影俱乐部。据1907光影俱乐部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通过权威专家论证,最终论证这栋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随着电影院逐渐兴起,电影就逐渐走入了百姓的生活。
只是,大多数电影院放映的还只是外国电影,青岛需要一个自己的电影院。“拥有40余万人口,绾毂南北,居华北重要地位之青岛市……中国人办的电影院,除了山东大戏院外,没有第二家。而寄居本市之外侨方面,人数不过两万,电影院倒有四家”,这段话出自山东大戏院的特刊,虽然有些夸张地描述了山东大戏院的诞生对于青岛多么重要和光荣,但也是一定的事实。
中山路97号,中国电影院,前身就是山东大戏院。
进入一楼大厅,《歌女红牡丹》的巨幅海报,还原了当年电影拍摄的场景。而这部电影给青岛这座城市带来的惊喜,不仅仅是一部影片这么简单。
1922年12月,青岛回归,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经过几年的恢复,当经济逐渐稳定以后,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于是,建立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院便水到渠成了。
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几位资本家在青岛筹划建立“青岛大戏院”,给国产影片放映的舞台。很快,董事会应运而生,决定由山左银行的刘鸣卿任董事长,张立堂、张石川、王召麟、吴积庆、杨吉云等任董事。董事会以巨资购得中山路上的一块空地,从上海聘来设计师,兴建电影院,戏院1930年秋动工,1931年12月完工。
文史专家王铎先生在影院前接受采访,指着略显局促的建筑说,当年周边的建筑已经定型,留给电影院的空地有限,所以影院无法建得太过宏伟。
不过,四层楼的明黄建筑,仍然带给市民持久而深刻的电影记忆。侧面墙上硕大的“1931”骄傲地向人们展示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影院在当时是以青岛大戏院的名字出世的,开业前,经过董事会的研究,最终将名字定为山东大戏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一、二层为观众厅,设有座位750个,座席虽比戏院少,但在当时电影院中是最大的。三楼是放映室,四楼为宿舍。1931年12月3日,经理杨吉云在冠县路却尔斯登酒厅设宴招待各界友人,为影院开幕造势。是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隆重开幕!
接下来,主角登场了!
开幕当天的场景,引起了全国影迷的关注,因为主持剪彩的乃是大名鼎鼎的女星胡蝶。彼时的胡蝶无异于如今的一线明星,所以她的公开亮相,引来众多影迷,中山路上的交通一度中断。而开幕的第一部电影正是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因为年代久远,大家可能已经对胡蝶这个名字倍感陌生。但是,追星的方式似乎历经近百年未曾改变。
以胡蝶为例,当年为了一睹胡蝶的风采,中山路上人挤人、人挨人,政府部门不得不派驻相关人士到现场维持秩序。
追星的方式同样疯狂。
通过当年的老报纸,我们也可见一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追星的狂热粉丝们,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偶像的结婚礼服受到关注和追捧:在1935年1月26日的《青岛平民报》上,刊登着《胡蝶的一件礼服》,详细地描写了胡蝶价值1500元的新婚礼服,这在当时来说可是天价。
粉丝们也追偶像的照片,比如1935年7月4日的《青岛晨报》上的“电影圈”专栏,就刊载有《影迷须知:明星照片索取法》,告诉粉丝们如何获得偶像的照片。当然,八卦必不可少,“电影圈”上还有《旧事重提:林雪怀胡蝶离异经过》《谈瑛隆腹之秘密》等明星八卦,谈瑛也是当年红遍中国的电影明星,这些内容在当时,引得影迷们争相购买观看。
不少影视剧上都有这样的镜头,报童手举报纸,大声吆喝着明星的八卦新闻,吸引路人购买,可见当年明星的吸金能力不输今日。
所以,青岛啤酒将广告女主角的形象按照胡蝶的样貌设计,是早期借助名人效应的一种代言。
票选影后为炒作
顶流在青岛走过的踪迹
中山路因为明星的出现导致拥堵不止一次,还有影星李丽华的出现。
1946年,著名电影明星李丽华下嫁富商张绪谱,住在青岛,曾在中山路1号宴请,引来影迷围观,堵塞中山路交通,不同的年代追星的人不同,但那种热情始终未减。
当然,当年最红的还是胡蝶。近日,良友书坊办洪深与《劫后桃花》文献展,有网友留言:“多年前我曾问我爸,他年轻时迷过哪个影星,他回答:胡蝶。”
可以说,胡蝶就是当年的顶流。中山路1号里,有一个窗,胡蝶曾站在阳台上,眺望栈桥,遥望大海。
文史专家鲁勇先生,给记者介绍过胡蝶到这座当年的国际俱乐部用餐的场景,他父亲鲁海先生曾亲历那个时刻。因为鲁勇先生的祖父也就是鲁海先生的父亲是俱乐部主管,他们也曾短暂居住在此。幼年的鲁海非常熟悉俱乐部内部的结构:“会所的厨房、酒窖在地下室,有个升降梯把菜传上来。一层有餐厅、酒吧、交谊厅,二楼有图书馆、阅览室,还可以打台球、打桥牌,后来还加盖了保龄球馆、壁球馆……”
1935年,《劫后桃花》来青拍摄,剧作家洪深专程在俱乐部宴请胡蝶,而这也让三岁的鲁海先生有了最初的特别记忆:“1935年,我父亲还在国际俱乐部工作,当时《劫后桃花》剧组来青岛,父亲负责接待,听说大明星胡蝶也来了,只有3岁的我要跟着去看,结果只看到一男一女在吃饭,根本就没有看到‘蝴蝶’,其实我那个时候哪里知道胡蝶是谁啊,还以为是天上飞的‘蝴蝶’呢,所以就问父母哪里有‘蝴蝶’啊?”他当时不知道眼前的明星有多耀眼,只知道没有飞舞的蝴蝶便觉无趣,还不如手里的冰激凌印象深刻,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大的明星。
“影后”二字用在胡蝶身上,是经过投票确定的。
继《歌女红牡丹》后,胡蝶又拍摄了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姻缘》。连续多次开创第一,注定了她的星路是宽阔的。作为天一电影公司的台柱子,她连续拍摄了《满江红》《狂流》等多部电影,可谓如日中天。
让她名气达到顶峰的是1933年3月5日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的选举电影皇后票选活动,这是上世纪30年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对电影明星的宣传炒作。《明星日报》在每日的报端附印选举票,把后来收到的选票放入特制的选举箱内,并由律师和士绅代表做监督,在最后期限当众开票。一时间,载有选票的《明星日报》被读者疯抢,可谓一举两得。在收回的数万张选票中,胡蝶收获了21334张,名列第一,阮玲玉最终停留在7290票,位列第二,胡蝶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国的第一个电影皇后。
多年后胡蝶在回忆录中说起当选影后的事,只说“几十年来这个像游戏之举的称号一直跟着我,这是观众对我的爱护,我却不敢妄自尊大”。
影后的评选,是全民参与的一次炒作。类似的,李丽华也是如此捧起来的。李丽华一生共主演了120多部影片,她的成名靠的便是一个成功的“炒作”。1939年,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三笑》,力捧新人李丽华,深谙此道的影业公司造了一条新闻:在上海演出的马戏团刊登启事,称“职员于包厢中拾得上等钻戒一枚”。随后李丽华刊登启事,称“遗失罕见钻戒”,之后又鸣谢马戏团归还,还给了马戏团200元酬金。
马戏团趁机将酬金捐给了上海救济难民儿童教养院,如此一来,李丽华和她主演的电影一战扬名。而李丽华与青岛的缘分更深,因为她的两任丈夫都曾生活在青岛,第一任丈夫张绪谱是个富二代,新婚后两人在青岛生活过;第二任丈夫严峻也曾生活于青岛。
言归正传。提起青岛的电影史,影响最深的还属胡蝶。市民任庆艳告诉记者,她到红星电影院看电影的最早记忆,是胡蝶主演的《火烧红莲寺》。胡蝶在青岛,剪过彩,享用过美食,她与《劫后桃花》剧组,就居住在蝴蝶楼里,并跟随剧组去过沙子口拍外景,青岛在她人生中待过时间不长,却让她印象很深刻,所以她在回忆录里,为这段时间做了记录。
不过,1931年和1935年对于胡蝶来说,也是人生特殊的两年。1931年2月28日,胡蝶与爱人林雪怀解除了婚约。比胡蝶大两岁的林雪怀和胡蝶在第一部影片《战功》放映时,不小心碰撞到,两人一见钟情,而后订婚。只是,因为两人的演艺事业差距过大,最后还是分道扬镳。那天,为其办理离婚的上海特区地方法院里聚集了上千人旁观;之后,胡蝶结识了银行经理潘有声,1935年两人结婚,这一年,她来到了青岛——
蝴蝶楼里藏第一
天然摄影棚绝非浪得虚名
“青岛,被誉为天然摄影棚,蔚蓝的大海、美丽的风光,是众多影视剧选择在青岛拍摄的重要因素。青岛八大关景区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许多影视作品的海外场景往往也把外景地选在这里”,梁彦雨说,查阅青岛影视史料,在青岛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
(字幕一)青岛,即胶州湾,山富树果,海有渔盐,人民安居乐业,原是富庶安乐的地方。
(渐显)海滨帆樯林立,山边百花齐放……
沙子口,渔网晒舟。
李村镇,集市热闹市场
汇泉一角小楼……
这是《劫后桃花》的剧本,汇泉一角的小楼,就是蝴蝶楼。它坐落于汇泉湾畔的折衷主义别墅,是由中国建筑师刘耀辰与俄国建筑师拉夫林且夫设计,建于1934年,原业主为俄侨玛丽·达尼列夫斯基夫人。
“这部在摄影手法上具新意的电影,对渐显和淡出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从一开场便给人别样之感。加上对外景的重视,使得剧中出现了很多自然及街市风光,这亦是小成本制作电影中不太有的”(《我的每一天都是精彩首演——胡蝶传》)。
胡蝶的回忆加上剧本的描述,可以看出一座城市与电影结缘时的独特,是载入影史里的。
天然摄影棚并非浪得虚名。
蝴蝶楼里的几面墙上,青岛电影博物馆的走廊里,数百部影视作品都是出自青岛。从《劫后桃花》中的汇泉炮台、火车站、沙子口、老衙门(原总兵衙门),以及后来的《天脉传奇》《恋之风景》中的老街等,无不是青岛历史和风景的再现。这座“红瓦绿树,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的城市,因为依山傍海,在地形上有起伏,便于架机位,深得电影人的青睐。专业外联制片李建成曾给记者介绍过几个取景点,他说,电影的景深需要地势起伏,而海洋、沙滩、洋楼,给电影又带来别具一格的浪漫情调,老城区和现代化的建筑结合,更给剧组设置剧情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影人偏爱这座与自然无限接近,又带有异国风情的城市。
“《斩断魔爪》是一部反特影片,影片中由设在中国香港的策划和行动机构,当时根本没有条件去香港拍摄外景,就选在青岛拍摄,如香港山上是高级住宅区,影片就是以鱼山路充当的”,鲁海先生曾说,《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导演,出自于一中话剧团的潘霞,便把居庸关路18号作为宋氏在美国的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宋氏花园的景点,花石楼则在剧中成了美国波士顿。
纪实性影片《风流女谍》,其在日本的场景也拍摄于居庸关路上一座具有日式风格的建筑,加上日式灯笼,在镜头上根本看不出分别。老舍作品《二马》讲述的是伦敦的故事,却主要在青岛取景拍摄。剧中老马的英国朋友伊牧师的家,就是在太平角一路3号拍摄的。“看过影片的观众很少有人相信不是拍自于伦敦”,李建成说。
“进入21世纪,进驻青岛影视剧组的确切数字已很难统计,从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提供的资料看,每年在内地摄制的影视剧中,近三分之一在青岛取过景”,梁彦雨说。
2016年青岛八大关宾馆将蝴蝶楼改造成文化旅游景点,给“万国建筑博览会”景区又增添了新的观光亮点,也为“影视之城”的青岛呈现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8年东方影都的建成,不仅提升了青岛电影产业的硬件水平,还吸引了大量的影视人才和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推动了青岛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走出蝴蝶楼,阳光正好,墙面上悬挂着的电影胶片雕塑,犹如历史的长河,诉说着电影诞生发展的艰辛历程。水晶立柱上伫立着的十尊金光闪闪的奖杯,浓缩着世界各地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成就。门口,“跑片人”的雕塑,是一代人的电影记忆。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影院播放,靠的就是他们的奔波。
楼前的大海蔚蓝依旧,新修的马路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剧组……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