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丨张文昭:一条丝巾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东方美学?

你的样子 |  2025-04-11 17:22:49 原创

孙良栋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这些文化,这些东西,如果我们不去继承发展,还会有谁记得它们?”

4月11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00后学生张文昭,怀着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向记者展示用天然植物染料在绸缎上“雕琢”文化历史的齐缬工艺。在他看来,能像网红李子柒那样,让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再次走近普罗大众是自己的使命,“要让非遗‘活起来’,而不再是尘封的记忆。”

不能再让齐缬“落灰”

“我现在用靛蓝色的天然植物染料给绸缎上色。”

4月11日,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1960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中心,淄博染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学生张文昭将刻满传统淄博元素图案的木质镂空花版,稳稳覆盖在绸缎上后,手持毛刷,以均匀的力度、细腻的手法在花版上涂抹。

齐缬产品工艺制作过程。

染料透过花版镂空处,像灵动的溪流,缓缓渗入绸缎,逐渐勾勒出寓意吉祥如意的淄博特色花纹,而轮廓逐渐清晰的周村古商城飞檐、齐国故都车马出行图,将这方绸缎一点点唤醒,进而升华为齐缬。

何为齐缬?见记者到来,张文昭随即向记者解开了齐缬的神秘面纱。

“齐缬,作为淄博丝绸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它以天然植物染料为原料,运用镂空花版、夹缬等独特技法,将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印染于丝绸之上,其图案风格细腻精巧又不失大气,色彩搭配和谐自然。”

张文昭介绍,在古代,齐缬制品便是宫廷与民间都喜爱的珍贵织物,见证着淄博地区纺织印染业的辉煌。

齐缬小香包。

“在日常生活中,齐缬可以用来制作服饰、装饰画、笔记本封皮、包包、抱枕、桌布等等。”张文昭说,“拿‘绮梦华彩’齐缬工艺丝巾来说,这款丝巾以传统齐缬工艺精心打造,将古老印染技艺与现代时尚美学相融合,因工艺复杂、原料上乘、艺术价值高,市场售价为280元。它不仅是时尚配饰,更适合用于收藏、馈赠亲友或出席重要场合佩戴。”

“绮梦华彩”齐缬工艺丝巾。

品种多样的齐缬产品。

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齐缬却面临着群众知晓率低、传承困难、与现代生活脱节等现实困境。

“随着现代工业化印染技术的兴起,传统手工齐缬技艺耗时久、产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事这门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张文昭告诉记者,加之齐缬技艺的传承对经验和技巧要求极高,从染料的选取、调配,到印染过程中温度、时间的把控,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习难度大也使得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而作为一名00后,张文昭却坚定地选择传承发扬齐缬技艺。

齐缬包包。

“因为它不仅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对此,张文昭坚定道,“齐缬技艺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而且,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若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将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非遗“活化”乡村

丝绸文化是淄博的璀璨名片,而齐缬技艺更是其中的明珠。

非遗,只有“落地”,才能开花结果。为此,张文昭创办了淄博染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以齐缬技艺为核心,整合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运营模式相结合。

“通过公司平台,能够更系统地收集整理齐缬技艺资料,开展专业培训课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同时,借助公司的市场推广能力,将齐缬文创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齐缬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张文昭说。

很有意思的是,在淄博市淄川区东东峪村等广大乡村,很多乡村妇女当起了“织女”。

这是张文昭 “‘守艺淄博’——让齐缬技艺走进千家万户”项目,“点线面”三级联动的非遗立体化服务模式中的“线”——带动就业。

“农闲时,张老师教我们如何做齐缬,不但自己可以做出漂亮的衣服和箱包,还能卖钱,我们都很乐意学。”村民李艳霞表示。

以在东东峪村搭建的“乡村巾帼染坊”为实践载体,张文昭面向乡村妇女开展齐缬技艺教学。

东东峪村齐缬技艺培训。

“目前,已对512余名乡村妇女开展80余次教学,其中68名乡村妇女通过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实现稳定就业,形成‘培训教学—设计生产—陈设销售’全链条服务,人均增收3万余元。”张文昭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非遗“和”乡村”的概念都很火。政府、企业、文旅机构都在做,各地都在讲非遗,都在讲乡村美学,但很多时候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经常是看起来很热闹,但做起来却很“表面”。

村民制作的齐缬。

“有些非遗体验,更像是一场戏。游客来了,摆摆造型,绣个小花,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结束了。一转头离开乡村,谁还记得这个‘非遗’? ”张文昭坦言,“所以,真正的乡村美学生活,就是要让非遗技艺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再次扎根到具体的场景里,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美、感受到材质的温度、观察到色彩的韵律,这不仅可以改变游客,还能影响乡村居民,让乡村的生活品质得到整体提升,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因此,在“面”上,张文昭联动企业、景区、民宿,将“乡村巾帼染坊”设计的产品在海岱楼、周村古商城等15家景区、民宿铺设销售,拓展非遗产品传播。

齐缬文创产品展示。

如今,在张文昭的带领下,齐缬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已孵化出“齐缬”“缬芳”两个文创品牌,其中“齐缬”系列设计出25款文创产品,“缬芳”系列设计出15款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成为非遗传承的新载体,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非遗“破圈”任重道远

2024年,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终评中,张文昭‘守艺淄博’——让齐缬技艺走进千家万户”项目获得铜奖。

为了更好地推动齐缬技艺传承,张文昭还带领团队深入淄博大街小巷,挖掘鲜为人知的非遗技艺和传承人,走访一位又一位老艺人,记录下珍贵的技艺资料,为非遗传承筑牢根基。

在学校,张文昭以齐缬社社长的身份,化身社员们的“非遗导师”,手把手教授传统技艺;在社区,他带着精心准备的非遗作品,耐心地向居民们讲述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复杂精巧的制作工艺,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居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张文昭讲解所设产品的含义与历史脉络。

张文昭深知,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秉持对‘非遗+志愿服务’的热爱与执着,将个人实践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对于未来的齐缬传承发展之路,张文昭着清晰而坚定的规划。

在张文昭看来,齐缬在技艺传承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技艺培训体系,他希望能与更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专业课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加大对传统齐缬技艺的研究力度,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印染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张文昭与周村工匠史晓磊一起研发文创产品。

“近几年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也给了我持续拓展齐缬文创产品市场信心和希望。”

张文昭计划,一方面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齐缬文创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另一方面,加强与时尚、家居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开发更多具有实用性和时尚感的齐缬衍生产品,提升齐缬技艺的商业价值。

而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以新的传播方式传承发展非遗,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短视频这一新业态与非遗的结合,令许多尘封的手艺开始走出固有圈层,走进普罗大众的视线。张文昭亦然,关于齐缬非遗文化的传播,他也将会研究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更多优质的宣传内容,讲好齐缬故事,让齐缬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未来,还有更多非遗文化需要我们年轻人去传承,还有更多人需要通过我们年轻人的努力了解非遗。”张文昭说。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孙良栋)

记者感言 | 非遗的枷锁与传承

透过张文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00后手中,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

文化需要的是扎扎实实输出,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阵地。在我国,无论是非遗还是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真正的困局,从来都是不是没有,也不是没人,更不是传不动,而一直都是那批老一辈的守旧派和很多年轻的古板魔怔人,不愿意为时代稍稍做出改变,甚至怂恿别人也不要改变。比如当李子柒带着传统文化做红了,还有人回去骂,说她不真实。

总有一批人,不分年代固守于“传统”二字,举步不前,不但自己不走,还不让别人走。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行业沉浮中,有些老一辈传承人开始逐步离世了,却发现有些真东西还没有教完。当一些敝帚自珍的东西真的开始被遗忘,要被带进棺材了,有些人的思路才真正开始了转变,才慢慢迎来的恐慌。

如今,李子柒“复活”各式非遗技惊海内外,“90后”手工博主“雁鸿”带着非遗作品登上米兰时装周,古风圈的“簪娘”用翻新花样拯救濒临失传的绒花手艺……越来越多的青年非遗传承人从“少年敢当”的意气沉淀为“民族有我”的志气,用精湛的非遗技艺和虔诚的工匠精神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从万千非遗里溯源文化根脉,古老的非遗才能从悠悠岁月中走来,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印记,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光芒。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