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一核双融·四维协同,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
生态东营 | 2025-04-03 16:11:37
在全球职业教育竞争加剧、“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东营职业学院创新构建“一核双融·四维协同”国际化育人体系,以“文化认同+技能卓越”为核心,通过“文化-产教”双融路径,形成文化浸润、心理赋能、产教协同、国际协作四维生态,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跨文化适应壁垒、产教协同低效等难题,更实现了中国职教标准与文化软实力的“双输出”,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了“东营智慧”。
“一核”锚定战略需求:以“文化+技能”破解国际化育人难题
面对全球职教领域“文化认同缺失、产教协同虚化、育人生态碎片化”三大结构性矛盾,东营职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出海需求,首创“文化认同+技能卓越”双核驱动模式。该学院将黄河文化符号融入专业课程,打造《中文+汽车》等5门融合课程,在非遗博物馆、黄河集市等场景中开展沉浸式教学,年均组织20余场国际文化实践活动,覆盖7国留学生。通过“场景浸润+技能实操”的深度耦合,留学生心理适应达标率从68%跃升至92%,成功破解跨文化人才培养中“知行脱节”的行业痛点,精准回应了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对“技术精湛、文化融通”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共建“一带一路”油气产业输送了1364名复合型技术人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创新育人模式:“双融驱动”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
东营职院通过“文化融合”与“产教融合”双轨并行,打造国际化育人闭环。在校地协同方面,联合文旅部门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创新“黄河口文化国际交流大使”孵化计划,通过面塑、草编和齐笔等黄河文化非遗手作项目、双语导览实训等模块,培育300名文化传播使者,推动黄河湿地生态展、草编艺术工坊等特色项目走向世界。在产教融合领域,校企共建5个海外项目,输出10项国际职教标准,并在肯尼亚、突尼斯等地设立职教中心,形成多节点联动的国际化布局。
学院首创的“五跨”培养模式(跨国境、跨专业、跨文化、跨校企、跨赛证)成为亮点。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与马来西亚世界大学学生联合团队,斩获装备制造赛道铜奖,印证了“技术认证+文化交流”双向赋能的显著成效;截止2025年3月,已派出4批次共109名中方师生赴泰国交流学习;与马来西亚沙巴英迪学院共建东盟首家农业工程技术学院;校企共建的“班·墨学院”与“中老职教共同体”,更将中国职教方案深度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体系。
深化系统改革:“四维协同”培育职教出海新动能
围绕“文化浸润、心理赋能、产教协同、国际协作”四维体系,东营职院构建了立体化育人生态系统。
文化浸润强根基:打造“黄河文化国际论坛”“两岸青少年情牵黄河口”等品牌活动,吸引84国青年参与非遗体验,推动黄河文化从区域符号升维为全球共享的职教IP。
心理赋能破瓶颈:依托全国首个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实验室,创新“非洲鼓疗愈”“汉语桥+艺术疗愈”课程,构建“压力疏解-文化认同”双循环模型,形成心理干预与文化认同协同创新的示范样本。
产教协同提效能:精准对接中石化胜利油建、科瑞集团等“走出去”企业,校企联合建设海外职业培训中心,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与科瑞控股集团合作共建国际学院,“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线上线下累计完成境外员工培训668人次,实现校企资源“共定标准、共建课程、共担风险”的深度协同。
国际协作扩影响:与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联合开展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招收学生263人。与57所海外院校共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职教标准辐射10国。
东营职院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三大标志性成果:第一,形成了三链融合人才培养闭环,非遗艺术疗愈案例入选新华网职教融合典型,实现“文化-心理-技能”协同发展。第二,创新产教融合范式:开发的10项国家职业标准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应用,校企共建项目助力企业海外本土化率提升35%。第三,凸显文化传播效应:为27国256名学员开展线上文化培训;留学生生源国从7国扩展至15国,形成“亲属口碑链”招生生态,2025年招生规模同比增长68%,形成“留学东营”品牌辐射效应。
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验证了“文化赋能技术、教育链接产业”的可行性,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可拆解、可移植的实践路径。其首创的“四阶渗透”育人路径(文化感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动转化)和“五共”校企协同机制,为全球职教领域贡献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张建立 王墩田)
责任编辑:吴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