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祸持续发酵:雷军回应被指“虚伪”,电池厂商忙撇清

大众新闻 许光宇   2025-04-02 17:33:43原创

3月29日晚间,安徽高速公路发生一起小米SU7车祸,车内三人全部遇难。事发后,对小米智驾、车辆燃烧以及车门锁闭等方面的质疑议论不绝。

4月1日22时,在网友的“逼迫”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终于发文回应安徽SU7事故。遇难者家属“诗雨370491153”在其微博下留言,称“希望说到做到…”。

4月1日深夜,面对雷军最新声明,安徽高速小米SU7事故遇难者之一罗某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鲜活的生命已经离世了,希望公司能给我们一个更详细的说法。”

宁德时代回复

据了解,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两种电池混装随机安装,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Pro版以及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

4月2日上午,宁德时代作出回应称“不是我们的电池”。

随后,有媒体记者向小米官方客服询问事故车搭载电池的确切厂商时,客服回应称,目前客服方没有得到更详细的消息,对于事故涉事车辆搭载的是哪款电池,暂时无法得知,后续可关注小米官方公示。

其后,有媒体致电弗迪电池官网上查询到的公开电话,即比亚迪客服中心热线。客服人员回应称:“不是业务部门,查不到此类信息。”比亚迪客服人员表示,相关问题需咨询电池厂的工作人员,但电池厂家并不对外联系,会帮忙反馈问题并让记者等待后续回电。

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

直到事故发生近三天后,4月1日中午,小米才对此事进行了公开回应并公布了向警方提供的车辆事发前的驾驶记录。

小米官方表示,在监测到汽车发生碰撞后,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于是,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此后,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同时,小米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于30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4月1日14时,安徽铜陵已成立工作组调查事故原因。

4月1日21时许,安徽铜陵小米SU7高速事故车主称,他们目前依然没有与小米方的工作小组会面,对于小米公布的提交给警方的信息,他持怀疑态度。车主表示,得知事故发生后,他在3月30日下午从广东赶到了安徽枞阳县。他在事故发生后了解到,三名女孩曾两次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休息。据胡先生介绍,在此之前他的女友已经有三年驾龄,出事前的这台小米SU7已经开了一万多公里。

随后,一名遇难者的母亲“诗雨370491153”发布微博对此事进行回应称:“车辆烧成如此,但是车门完全紧闭,AB柱都是完全没有变形的,车门确实是打不开的。”

面对网友和遇难者家属的质疑,小米随后对事发时车辆车速进行了再次回应:“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约为97km/h。”

但是从驾驶记录可以看出,仅在系统提示之后的1秒后,驾驶人就接管了车辆进入人驾状态,并迅速作出了反应,可即便如此,就算小米进行了提示,也难以避免这场灾祸。

4月1日22时,雷军发文回应。对此,一名遇难者的父亲罗先生表示自己刚刚才看到,直言第一反应是“虚伪”,他的声音已经沙哑。

据南方都市报,罗先生表示,三位遇难者的家属都在一起,铜陵市政府成立了专案组。其还表示,“小米汽车所谓成立的工作小组直到现在都没有跟我们接触过,一直在冷处理,目前我们得不到任何的进展。交警部门说要固定证据,在事故调查完整之前,不方便对外公布。”

4月2日,小米集团开盘后继续走低,跌逾3%领跌蓝筹,股价报45.1港元。4月1日,港股市场,小米集团(01810.HK)午后持续跳水,截至收盘跌幅为5.49%,报46.50港元,市值1.21万亿港元。相比于3月31日,该股市值减少了近700亿港元。

2024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总收入为人民币328亿元,多项指标超预期达成。Xiaomi SU7全年总交付量超出10万台目标,达到136854台。今年2月27日,Xiaomi SU7 Ultra正式发布,目前已提前完成全年1万台销量目标。

4月1日早间,小米汽车公布数据称,小米SU7汽车3月交付量超29000台。小米汽车表示:“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达成 350000 台全年交付目标,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提到小米,不得不提其“代言人”雷军。

一直活跃在微博上的雷军罕见地处于“失语”状态。作为小米公司的“第一品牌代言人”,雷军的态度及动向或成为小米在此次危机中舆情走向的关键变量。

曾有公关专家表示,小米围绕雷军个人IP的流量打法“风险极高”。过度依赖个人形象可能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雷军人设崩塌或卷入争议,企业将承受连带伤害。

反之亦然,当企业将品牌声誉过度系于个人IP,实质是将用户信任从企业系统性能力(如研发、品控)转移至企业家的个人人格担保。一旦产品质量或安全出现重大争议,用户的心理预期将从“产品缺陷”升级为“人格背叛”,舆情反噬烈度呈指数级上升。

这场事故的最终结果还需等待官方通报,而对于小米来说,在做好产品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用户理性看待驾驶和智能辅助系统,加强智驾风险提醒,确保用户理解系统限制。在造车和智驾方面,小米汽车还有不少“功课”要补。

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工业不能仅是资本与流量的狂欢,底线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安全的死守。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财联社、时代财经、深网等

(大众新闻编辑 许光宇 整合 策划 张晨 吕原)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