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安全应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底线
大众新闻 许金星 2025-04-02 16:10:21原创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最终导致车内3名女大学生身亡。罹难司机的男友在网络上发布动态缅怀女孩,令人唏嘘。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4月1日晚首次对此事进行公开回应,承诺会持续配合警方调查,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小米SU7的惨烈车祸,不仅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更是一面照见智能驾驶技术现实困境的镜子。此次事故暴露了当前智能驾驶在技术、用户认知与责任界定上的多重短板,也向行业与社会敲响了警钟:技术发展的进步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唯有敬畏生命、完善规则,才能真正让科技服务于人。
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幻觉”需破除。事故中,NOA系统在碰撞前仅提前2秒发出预警,而驾驶员接管后的制动与转向操作未能避免撞击。这凸显了L2级辅助驾驶的致命缺陷——感知能力与响应速度的不足。标准版小米SU7采用纯视觉方案,夜间及复杂路况下识别精度受限,与激光雷达相比,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明显不足。此外,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介入的争议,暴露出“人驾优先”设计原则的困境。当系统默认驾驶员具备更高决策权时,却忽视了人类在高速状态下的反应极限。血的教训再次证明,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并不成熟,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安全幻觉”亟需破除。
另一方面,车企内卷之下,安全不能沦为牺牲品。当前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压缩研发周期、削减安全冗余设计,甚至以“性价比”为卖点,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低配车型。部分车企在推广智驾功能时,往往过度放大“智能”二字而忽略辅助,宣传中“自动刹停”“安全护航”等话术,无形中营造了“技术万能”的错觉,用户的风险意识随之麻痹。正如理想汽车CEO李想呼吁的那样,要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不少驾驶员盲目相信智驾“安全可靠”,却未必了解所谓“智驾”只是辅助驾驶功能。此外,还有部分智驾系统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极端场景下的失效风险,比如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问题,暴露了逃生冗余机制的缺失。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强制要求车辆在断电、变形等极端情况下保留逃生通道等等。
有专家指出,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削弱了事故调查的公信力。车企既是技术提供方,又是事故数据掌控者,第三方难以独立验证其真实性。此外,责任划分需细化,现行法规对L2级事故的责任界定模糊,用户因“分心”担责的案例虽多,但车企是否尽到风险提示义务,是否因系统设计缺陷承担连带责任,这些问题亟待法律明确。
当车企沉迷于“颠覆传统”的网络营销叙事时,更应铭记:每一行代码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次技术的跃进,都需以安全为基石。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是汽车的首要原则,唯有摒弃浮躁,让科技回归“守护者”而非“冒险者”的角色,才能真正驶向值得信赖的未来。
(大众新闻记者 许金星)
责任编辑:许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