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市树雪松——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29)
大众·半岛新闻 2025-04-01 07:59:02
雪松,是青岛市区常见的一种树木,早在1988年3月8日,青岛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上,雪松被确定为青岛市市树,青岛选其做市树,象征人民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雪松既有松的原则性又有柳的灵活性,象征青岛人民坚定而活泼的风格。
据《中国植物志》介绍,国内种植的雪松原产地是阿富汗至印度一带,青岛目前广泛种植的雪松,来源于喜马拉雅山一带,国内资料显示,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侵占青岛后,就将雪松移栽到青岛,并且在中山公园培植。
那么,世界上的雪松到底有几个品种,目前的雪松是如何来到青岛的,在众多西方国家的心目中,这又是一种什么树木呢?
今天,我们从多位外国人的著作中,回答上述问题,为你深度讲述青岛市树——雪松的故事。
国内雪松种植史
从目前国内公开史料看,一般认为,在日占青岛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德国人开辟的植物试验基场上,将世界更多植物移植过来栽培,其中包括了雪松,再向全国各地传播。那么,青岛是不是雪松移栽中国的第一站呢?也有资料认为,比这更早的时候,国内已有种植雪松的记载。
雪松,在《中国植物志》等权威书籍中,又名“塔松、香柏、喜马拉雅雪松”,显然,这说明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容易将雪松与松、柏弄混了。
比如,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贝麦博士,德占胶州湾后曾任胶澳帝国法院法官,他与M.克里格博士合著了《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1904)》,书中记录了“青岛的植物”:在“保护区”内有松树、银杏树、柏树,还有“维吉尼亚雪松”(拉丁文Juniperus virgini-ana)。
经查阅拉丁文的原文及对照树枝,这种树木虽然名字中也含有“雪松”字眼,但应该是“北美圆柏”,这种树木显然与现在青岛种植的雪松并非一种。
再如,1850年来华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曾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Martin,1827-1916)在《花甲忆记(修订译本)》中讲述了一个有意思“雪松树”的故事,其大概是:
丁韪良曾和家人在北京西城门外一所寺庙居住过。寺庙庭院里有两株漂亮的雪松,负责修复宫殿的官员希望将这两棵松树砍倒做建筑材料,寺庙和尚央求他前来从中斡旋,他引用了一首《诗经》里的古诗: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诗句是“樵夫呀,放过那棵树吧”之意。官员们听到这句古诗从一个“蛮夷”的嘴里说出来,非常震惊。虽然他们答应暂时放过这两棵树,但几天后还是派人把树砍了。
除了美国学者丁韪良记载了雪松的故事外,德国知名汉学家迪特·库恩在《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也提到了“雪松”:
为使旅行者在河北边境地区行走得舒适,公元1012年宋真宗下令沿着官道的两边种植榆树和柳树。在别处驿路和官道两边种树是很平常的,而梓潼县北部的四川驿路一侧可以看到巨大的雪松。
上述美国人、德国人记载的“雪松”,是指我们现代城市中常见到的雪松,还是一种柏树呢?或者其他品种的雪松呢?
我们无法查阅上述的英文原文及所涉树种的拉丁文,因此也无法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那么,世界上的雪松到底有多少种呢?美国生物学和香水领域著名学者、生物学博士埃莉斯·弗农·珀尔斯汀(Elise Vermon Pearlstine)在《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一书中的说法,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真正的雪松只有两个物种:一个是雪松,又名喜马拉雅雪松,生长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它是当地森林中最壮丽的树;另一个物种是黎巴嫩雪松,原产地中海地区。喜马拉雅雪松在印地语中又名“devadaru”,意为众神之树,这可能源自其木材有类似熏香的香味。
我们再回到目前国内史料对青岛雪松来源的记载,一般认为来自喜马拉雅雪山或印度。那么,美国丁韪良先生讲述的雪松的故事,是不是一种黎巴嫩雪松呢?还是一种美国柏树?大概率应是后者,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雪松自日占时期引进青岛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广泛种植的雪松,成为青岛园林的重要风景,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誉。例如,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八大关休养时曾经在《八大关漫步》一诗中写道“碧桃雪松几重关,烽火烟云恍惚间。行到落樱小憩处,又见白鸥搏海天。”
神奇的雪松
“真正的雪松包括千百年来因其芬芳的木材和庄严的外观而受到重视的树木……木屑和锯末经过蒸馏,可产生一种具有锐利而优雅风味的精油。”
这是《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一书中的介绍。事实上,雪松的确含有一种香味,正如《中国植物志》称其“有树脂,具香气,少翘裂, 耐久用”,或许这种树木进入中国比较晚的缘故,国内鲜有利用雪松做香料提取材料的记载,种植雪松的目的更多是作为景观树种。
《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中还提到:“黎巴嫩人长期以来都十分珍视其雄伟的雪松,这种树的木材自古埃及时代以来,就得到使用并用于建造所罗门圣殿”,这种看似普通的雪松,有这么神奇吗?
对此,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中提到,黎巴嫩,那里的木材——雪松,也吸引了埃及人。
那么,古埃及人用雪松来做什么呢?德国弗伦斯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在其著作《航海史》中给了答案: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制造了较大船舶,现存有大量描绘航海场景的绘画。从象形文字和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古埃及已与地中海东部海岸地区保持着稳定的海上贸易关系,古埃及人从这里能够得到造船所必需的重要原材料——高品质雪松木材。
上述黎巴嫩就处在“地中海东岸”,可见,当时的古埃及人已经认识到了雪松树木是造船的优质材料。
对于西方人用雪松建造宫殿之事,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提到了“雪松与乌木建造的波斯宫殿”:
古波斯帝国的贸易繁荣昌盛……贸易的繁荣同样助长了统治者的奢靡之风。在巴比伦、波斯波利斯、帕萨加第和苏萨,一座座华丽的建筑拔地而起。在苏萨,大流士国王还用埃及的上等乌木和白银、黎巴嫩的雪松、巴克特里亚的黄金、粟特的青金石和朱砂、花剌子模的绿宝石以及印度的象牙修建了精美绝伦的宫殿。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巴比伦、波斯等古老的国家,都认识到了黎巴嫩雪松的价值,用它来建设宫殿。究其原因,不仅仅是雪松木本身的材质优良,还应该是它自身具有的香味,吸引了古代西方人。
事实上,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上,雪松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特殊的树木和材料,其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18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雨果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端倪:
根据《雨果与中国》一书介绍,在雨果写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该信的内容刊登在1982年2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抨击了八国联军毁坏圆明园的行动,它这样描述和赞美“圆明园”:
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
虽然我们无法查找到当时圆明园的建筑材料中,是否真的使用了外国进口的雪松木,但在这些西方人士眼中,雪松木的确是一种优质的建材。
根据《中国植物志》介绍,雪松木质坚实、致密而均匀,可作建筑、桥梁、造船、家具及器具等用。而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雪松终年常绿,树形美观,是重要的景观树。
虽然我们日常看到的雪松好像一年四季面孔不变,但事实上,30年以上的树木,到了秋天,会开出一种类似“蚕宝宝”的球花,挂着树上,雪松不仅是青岛的市树,还是南京市、三门峡市、晋城市、蚌埠市和淮安市等多个城市的市树。如果你对这种树木有兴趣,可以细细地寻赏并品味它的中外故事。
作者简介:
董兴宝
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