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签劳动合同后被辞退,能否主张经济赔偿金?

法治讲堂 |  2025-03-29 21:59:47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拒签劳动合同被辞退,这种情况下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张二倍工资差额的经济赔偿金吗?通过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法官张斌审理的一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共同了解《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案情回顾

甲公司成立于2022年,王某于2023年5月入职甲公司从事总经理工作。2023年11月,甲公司向王某出示《劳动合同》一份,要求王某签订。合同封面填写的日期和签订日期都是2023年5月,合同期限为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其中对试用期、工资标准等进行了约定。王某因为主张的多项权利没能在合同中体现,找到公司领导进行协商,就在协商过程中被甲公司辞退。公司表示,合同是在2023年11月交给王某的,但王某拒绝签署。随后在2023年12月,公司通过短信向王某发送了《终止劳动关系通知书》,说明因王某始终拒绝签合同,公司决定终止劳动关系,要求王某在2023年12月前办理离职手续。根据提交的证据,公司还通过邮件寄出了通知书,但邮件被退回了。最终,王某在2023年12月签收了这封通知。

根据王某的社保记录显示,从2023年5月至11月,甲公司一直在为他缴纳社保,缴费基数为4200元,每月个人缴费三百余元。然而,到了2023年12月,甲公司停止了缴纳社保,王某自己找了一家乙公司代缴了当月的社保。王某在起诉前,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了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主张经济补偿金。仲裁委员会在2024年5月作出了裁决,确认王某与甲公司从2023年5月至12月存在劳动关系,并判决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1.2万元,驳回了王某的其他请求。王某对仲裁裁决不服,在法定时限内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公司支付2.4万元赔偿金,并补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8万元。而甲公司没有提起起诉。

案件审理

这起案件的主要争议点在于:甲公司是否需要支付王某经济赔偿金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因为王某认为自己被甲公司降职降薪后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属于非法辞退;而甲公司则认为,是因为王某拒不签合同,才终止了劳动关系。王某主张二倍工资差额,是基于甲公司未在法定时间内与他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如果用人单位从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法院经审理后作出了以下几点认定:首先,王某2023年11月的工资按原标准发放,并没有明显降低,而且提供的“情况说明”只表明双方存在工资纠纷,并不能证明他被降职降薪。因此,法院不采信王某的降职降薪的说法。其次,王某作为公司高管,至少有权处理招聘、解雇和薪资事务,应该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而且他没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曾向公司提出签合同却被拒绝。

法院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认定甲公司应该支付王某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法院按王某的社保缴费基数4200元,按照2%的标准推算,每月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额是84元。最终核算结果,王某的月平均工资标准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予以采信。劳动仲裁曾裁决甲公司支付王某1.2万元经济补偿,这个金额高于法院核算的月工资标准,但由于甲公司没有提出诉讼,视为认可劳动仲裁结果,因此法院判决甲公司支付1.2万元经济补偿。

加强劳动权益保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个法律文件,更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基石。它涉及薪酬、工作时间、职责分配、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能够享有公平的待遇,并明确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许多人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忽视了诸如加班费、解除合同条件、工伤赔偿等细节,直到发生争议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未签订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入职后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确保用人单位的责任明确,避免因没有合同而导致双方权益纠纷。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会产生什么法律后果?《劳动合同法》第六条和第八十二条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每月获得二倍的工资。这是法律对用人单位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一种惩罚措施,此举是为了促使用人单位依法履行签订合同的义务。

如果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超过一年?如果用人单位在一年内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法律会自动认定双方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且该劳动合同不再有固定的终止日期。这意味着,劳动者的工作关系变得更为稳定,且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也会更加严格。

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该注意哪些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和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如果劳动者存在严重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反之,劳动者在未被违法解雇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提前解除合同。但是,无论是哪一方解除劳动合同,都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否则可能带来需要支付经济补偿的法律后果。

法官提醒

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应该依法行事。劳动合同不仅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文件,也是公司管理和运营的基础文件。劳动者要确保自己的劳动合同及时签订,并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利不被忽视。同时,用人单位也要遵守法律规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避免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导致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

(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宋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