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丨当婚约遭遇法律:如何避免“喜事变悲剧”重复上演
田野新语 | 2025-03-27 11:07:10 原创
刘志浩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下简称本案)自2023年发生以来,持续引发社会热议,其争议焦点不仅在于法律事实的认定,更折射出彩礼文化、性同意权、司法公正与舆论干预等多重社会议题。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既是对个案正义的追问,也是对现代婚姻伦理与法治精神的深层反思。
回顾本案,核心争议在于性行为是否违背女方意志。根据一审判决,法院认定男方席某某在女方明确拒绝后强行发生关系,构成强奸罪,这一结论基于女方报警记录、身体淤青、监控视频(显示拖拽行为)及一段关键录音(男方对“强暴”指控以“嗯”回应)。然而,男方始终坚称双方自愿,并辩称拖拽是因女方情绪失控后点火烧窗帘的“阻止行为”,且医学鉴定显示女方处女膜完整、未检出精斑,质疑证据链的完整性。
这一矛盾凸显性侵案件取证的普遍困境:私密空间内缺乏直接证据,往往依赖被害人陈述与间接物证。法律明确“亲密关系≠性同意”,但传统观念中“订婚即默许性权利”的认知仍根深蒂固。男方家属多次强调“订婚事实”,试图弱化女方拒绝的合法性,而部分公众也质疑女方“以性为筹码索要房产加名”。这种争议反映了性自主权教育的缺失——法律虽明文保护,但社会观念仍存在认知断层,甚至将性暴力与婚姻义务混为一谈。
案件的另一焦点是彩礼纠纷。双方签订《订婚收彩礼协议》,男方支付10万元彩礼及金戒指,承诺婚后在房产证加名,但次日发生性关系后,女方要求立即兑现承诺,矛盾激化。这一情节暴露了农村婚恋生态中“彩礼捆绑婚姻”的顽疾:女方将房产加名视为婚姻安全感的保障,男方则试图通过协议“锁定”关系。当情感异化为交易,财产纠纷极易升级为刑事指控。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已认定女方退还彩礼,但男方拒收并起诉要求返还其他费用(如订婚宴开销),最终被驳回。这一结果警示:高额彩礼不仅加剧经济负担,更可能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整治高额彩礼,本案恰为这一政策提供了现实注脚。
本案的审理过程亦引发对司法独立与舆论干预的讨论。男方家属通过媒体频繁发声,强调“房产证加名未及时办理”等细节,推动案件成为公共议题;部分网友以“彩礼纠纷”质疑女方动机,甚至衍生出“骗婚”“敲诈”等谣言。这种舆论场中的“道德审判”,可能削弱对性暴力受害者的信任,但也倒逼司法透明化。
司法机关的审慎态度值得肯定:一审判决详细回应了网络传言,二审未当庭宣判,显示对证据的严格审查。然而,男方已被羁押近两年,漫长的司法程序也引发对“迟到的正义”的担忧。如何在“疑罪从无”与“保护弱势”间平衡,考验司法智慧。
此案的社会意义远超法律范畴。其一,它推动公众重新审视婚姻的本质——是情感共同体还是财产契约?高额彩礼与房产加名的要求,折射出物质保障对婚姻信任的侵蚀。其二,性同意权的普及亟待加强。无论婚恋关系如何,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必须被尊重,法律与道德教育需双管齐下。其三,司法应坚守证据裁判原则,避免舆论裹挟。本案中,医学鉴定与物证的矛盾提示,性侵案件的取证需更科学化、专业化。
本案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传统婚俗与现代法治的碰撞、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滞后的割裂。案件的最终判决,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可能影响未来类似案件的司法实践与社会认知。无论结果如何,它已促使公众思考:如何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构建更平等、健康的婚恋伦理?答案或许在于,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让性同意权成为共识,让司法在证据与人性间找到正义的支点。唯有如此,方可避免“喜事变悲剧”的重复上演。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刘志浩)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