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东营港力量

东营县区 |  2025-03-24 10:55:44 原创

孙川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发挥石化产业集聚优势、港口物流优势和风光电资源优势,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为核心,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升级、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打造“绿色、高效、安全、稳定”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以“三个全程贯通”升级传统能源产业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利用两面临海、远离人口集聚区、未利用土地广阔等优势,建成了1500万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能源产品年产量达到8000万吨,年产值超2000亿元。在东营港上岸的中海油渤海垦利油田项目,是国内首个“央地协作、民资参与”的海洋石油开发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培育出独具东营港特色的“海上原油开采和进口双源头、基础石化为支撑、高端化工为延伸”的临港石化集群,实现了从“一滴油”到多种能源产品和终端化学品的“全程贯通”,保障了能源生产的安全稳定和集聚集约。

能源运输结构的优化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东营港先后推动26个5000至8万吨级泊位改造升级,适应液体能源的高效运输需求;新建了4个10万吨级原油成品油码头、2个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2200万方原油成品油仓储库区等。这些工程通过园区42公里公共管廊和总长度超过600公里的4条连接东营港、临港石化企业以及鲁北地区炼厂的原油成品油长输管道,全面集成“港口-铁路-管道联运为主导、公路运输为辅助”的综合物流网。2024年能源产品通过量超过7000万吨,较传统汽运为主的运输体系,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近200万吨,成为国内化工园区中独具优势全程贯通的绿色低碳物流体系。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引进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霍尼韦尔UOP创新中心等国内外顶尖机构,投资12亿元,建设了北方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石化中试基地和算力中心,率先引进“天玑算”的知名创新生态服务商,探索形成了“企业出题、共同研发、中试转化”和“成果引进、中试验证、就地转化”的两套创新研发机制,实现能源技术“研发-小试-中试-转化”的“全程贯通”。

2024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实施突破“卡脖子”中试项目22个,就地转化12个,研发投入占园区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研发转化的“燃料油浆态床加氢”“催化裂化汽油梯级转化分离”等技术正在东营港化工产业园落地年加工量超过500万吨的重大项目;“烟气CO₂捕集同步制氮”技术的全国首台套装置直接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百万吨级CCUS产业的形成,形成了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升级的生动实践。

坚持“低碳转型”“数字赋能”相结合

积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聚力“风光火储一体化”,打造多能互补的园区能源网络样板。风能利用方面,总装机140万千瓦的山能、国华海上风电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年发绿电22.88亿度,减少碳排放73万吨。光能利用方面,近年来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分布式光伏全覆盖,并集中汇流入网。总装机1000MW的国华HG14海上光伏等项目建成并网,“十四五”末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千瓦。火能利用方面,利用大唐东营电厂2×1000MW机组冷却水余热,建设海水淡化项目正式投用;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在园内实现石化项目蒸汽集中利用,年回用丙烯腈、PTA等石化项目放热蒸汽80万吨。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聚力“数字赋能”,建设“两化”融合的智慧化能源体系,打造了3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5G+智慧化工园区”,第一个“石化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个“石化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33家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全覆盖。投资3.3亿元建设的“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对能源和化工产业园的数据汇集、智能分析和需求响应、负荷预测、优化调节。正在与电网侧合作,深化平台功能应用。园区数字化转型经验被工信部评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建设“新能源产业园中园”,实施100%标准地供应和标准厂房入驻,配套“能源项目培育优选”“政务服务一体化帮办代办”等制度,保障新型储能、原油直接裂解等新技术新项目落地达效。2024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能源相关领域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在全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走在前、做表率。(大众新闻记者 孙川 通讯员 林建涛)

责任编辑: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