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临沂:陈毅旧居诉说鱼水情深

联合日报    2025-03-23 22:15:30

临沂:陈毅旧居诉说鱼水情深

一件件珍贵的物件,成为沂蒙精神鲜活的实物见证

“老大哥,你这桂花栽到盆里,长不大,得栽到地上,只有根扎得深,才能长得更茂盛。咱们共产党的部队也是一样的。”

布满岁月痕迹的皮箱诉说着无声的故事。

陈毅元帅旧居。

讲述人:程琳  临沂市政协

委员,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戏剧(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

在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有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它是典型的夯土民居建筑,土墙草房,质朴而厚重,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位无言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这座老房屋,是陈毅元帅旧居。它带着历史的温度与记忆,原址原貌地保留至今,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当时,陈毅一家就住在房东老钟家里。这年中秋,小院一角的桂花盆栽满园飘香,老钟知道陈毅是南方人,就和他讨论起了桂花的习性,陈毅说道:“老大哥,你这桂花栽到盆里,长不大,得栽到地上,只有根扎得深,才能长得更茂盛。咱们共产党的部队也是一样的。”老钟听从了陈毅的建议,老哥俩亲手把桂花移栽到了院子里。从此,这棵丹桂就在这里扎根生长,虽历经战火,却不畏北方严寒的天气,顽强地生存至今。每到中秋月圆时节,陈毅旧居内丹桂飘香,这满院的香气,是浓得化不开的鱼水之情。这棵丹桂,也见证着一段军爱民、民拥军的燃情岁月。

旧居内一件件珍贵的物件,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只皮箱,长65.5厘米、宽38厘米、高19厘米,以皮革缝制,它曾伴随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同志,从两淮奔赴山东。在那战火纷飞的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此地驻扎了长达8个多月的时光。当张茜离开前河湾村的新四军军部,也是后来的华东野战军总部时,为感恩房东的悉心照料,她将这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皮箱赠予房东留念,还深情叮嘱孩子们:“你们不要忘了沂蒙山区,不要忘了前河湾,那里有你们的父老乡亲,那里有你们的兄弟姐妹。”时光流转,2007年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恢复布馆之际,老房东又将此皮箱转赠,它成为了沂蒙精神最鲜活的实物见证,那是军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不朽篇章。

再把目光投向那一套三件的藏品,陈毅曾佩戴的军帽虽历经风雨,却依然保存较为完整,仿佛还留存着元帅的英气与威严。陈毅与张茜的胸章由华东军区颁发,那是1953年的佩用之物。遥想1950年1月4日,经众多中央军委领导亲自审定,新的军服样式批准实行,全军换装50式军服,干部战士夏季皆戴大檐帽,不同军种以服装颜色与帽徽区分。这一套藏品,于2017年7月28日由陈毅女儿丛军捐赠给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它们像是打开那段激情燃烧岁月大门的一把钥匙。

还有一把弹刀,长14厘米,底部直径3厘米,铜器质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是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敬赠给陈毅的工艺品。这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在陈毅、粟裕的英明领导下,坚决遵循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紧密依靠地方党政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八省市的广袤大地上纵横驰骋,歼灭国民党武装247.6万余人,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保卫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根据史料记载,至1950年初,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所属部队达120万人,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392名团以上干部,115957名基层干部和战士英勇捐躯,1163名各级战斗英雄与27000多名各类模范不断涌现,受奖者多达56万人次。这弹刀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永远铭记先辈的奉献与牺牲,传承那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