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情绪真的会“伤透心”
科普 | 2025-03-23 18:26:20 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黄鑫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笔下的千古绝唱,道尽了爱情的刻骨铭心。
然而,在医学的世界里,“心碎”并非只是诗人笔下的浪漫比喻,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
许多因亲人离世、情感创伤或巨大压力而突发胸痛的患者,他们的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极其相似,但冠脉造影却显示血管通畅——这正是“心碎综合征”(Takotsubo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种“情绪心脏病”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Takotsubo cardiomyopathy)是一种由强烈情绪或生理应激引发的暂时性心脏功能障碍,因左心室在收缩时形似日本捕章鱼的陶罐(Takotsubo)而得名。
核心特征:
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心电图和心肌酶异常(类似心梗)。
冠脉造影无显著阻塞,但左心室运动异常(心尖部气球样膨出)。
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但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衰、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谁更容易“心碎”?
高发人群:
女性:占90%以上,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相关)
情绪敏感者:经历重大打击(如丧亲、分手)、长期焦虑或抑郁人群。
生理应激者:严重感染、手术、哮喘急性发作等患者。
全球发病率约2%~3%,近年来因社会压力增加呈上升趋势(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新冠疫情期间,部分患者因隔离、亲人离世等诱因而发病(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情绪如何“攻击”心脏?
“压力激素”风暴:剧烈情绪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飙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微血管痉挛:激素过量引发心脏微小血管短暂收缩,导致心肌缺血。
脑心交互异常:大脑情绪中枢(如杏仁核)与心脏信号传导紊乱,加重心脏负担。
如何识别与诊断?
典型症状:
突发剧烈胸痛、气短、大汗淋漓。
可能伴随恶心、晕厥或血压下降。
诊断“三部曲”:
1.心电图:ST段抬高或T波倒置(与心梗难以区分)。
2.心肌酶检测:肌钙蛋白轻度升高(通常低于心梗水平)。
3.心脏超声/左心室造影:左心室特征性膨出,冠脉造影排除血管阻塞。
治疗与护理:给“破碎的心”一个愈合期
急性期治疗:
吸氧、镇静、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脏应激反应)。
抗心衰药物(如ACEI/ARB)改善心室功能。
长期康复:
心理干预:心理咨询、正念训练缓解焦虑(护士可主导患者心理评估)。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咖啡因/酒精刺激。
随访监测: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
预防:给心脏穿上“情绪防护甲”
压力管理:学习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社会支持:建立亲友倾诉网络,避免长期压抑情绪。
健康警报:若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出现胸痛,务必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
“心碎综合征的康复不仅是生理过程,更是心理重建,我们不仅要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更要关注他们的眼泪和沉默——一句‘我知道您很难过’或许就是最好的‘心药’。”
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密不可分
下一次当您感到“心痛”时
请记得
这颗心需要被科学地呵护
也需要被温柔地理解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通讯员 赵新英)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