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受邀为“青年尖兵团”讲过去的故事: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潘海波 2025-03-22 10:53:15原创
3月21日上午,在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党群活动中心二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温暖展开。曾经参与开凿“铁姑娘隧洞”的张翠爱和张桂清,与太河镇“青年尖兵团”成员齐聚一堂。张翠爱和张桂清以亲身经历激励青年。这场对话,不仅是两代人的情感交流,更是奋斗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3月16日,鲁中晨报以《53年魂牵梦萦“铁姑娘”圆梦铁姑娘隧洞》为题报道了铁姑娘们挖洞凿山的故事。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淄川区太河镇党委希望铁姑娘们能为镇上的“青年尖兵团”成员们授课,分享当年艰苦奋斗的经历。“我们今年年初成立了‘青年尖兵团’,目的是激励青年干部职工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膺担当、攻坚克难,锻造一批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甘于奉献、吃苦在前,勤于创新、拼搏在前,善于团结、奋斗在前的‘青年尖兵’。当年一群十七八岁的‘铁姑娘’用血肉之躯开凿了隧洞,如今我们的年轻人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也应当传承铁姑娘的精神。”淄川区太河镇党委书记张雷说。
当得知要给年轻干部们讲述当年奋斗的故事,张翠爱和张桂清两位七旬老人都没有丝毫犹豫,尽管她们都患有腰腿疼痛的疾病。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淄博潍淄医院院长陈百山不仅开车到家中接老人,还携带了医疗用品,做好充分的准备。记者注意到,作为有49年党龄的张桂清特意佩戴上党徽。
9:00许,当一行人到达淄川区太河镇党群活动中心时,50多名“青年尖兵团”的年轻干部们早已等待在此,给张翠爱和张桂清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给两位老人献上鲜花。
“孩子们,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张翠爱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她的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仿佛穿越了时空。她回忆道:“为了解决原口头人民公社聚峰村、原东坪、西河人民公社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问题,50多年前,我们60多名姐妹们开凿隧洞、放炮炸石头、扛水泥袋子。那时,村民们嘲笑我们‘胎毛还没退净,还能修山洞’。但我们用信念坚持了下来,终于钻透了岳阳山,‘铁姑娘’三个字,是咬牙也要扛起的担当。”
张桂清讲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由于吃不上水,牲畜在地上踩出的泥水都被视为珍宝。每天清晨,天未亮,姑娘们就要翻越大山上工,要走只有一脚宽的仙人桥,稍不注意就能掉下去;还要走十八盘、阎王鼻子、三瞪眼……有一次下大雾,她们反反复复多次才找到阎王鼻子,最终到达工作地点;第一次打钎子,她一锤抡在了师傅的胸口上;120斤的女孩要挑起190斤的沙子,肩膀摩擦出了血泡。张桂清说:“那时的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水利工程,让吃水不再成为困难。”
“孩子们,记住,无论时代怎么变,‘铁姑娘’的魂不能丢。”张桂清动情地说,“那是我们的青春,也是你们的未来。愿你们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在需要的时候,能站出来,顶上去!”
随后,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向年轻干部们讲述了“小箭扣”的前世今生。孟姜女哭长城、齐桓公“悬羊击鼓”等故事都发生在淄川区太河镇,这里不仅是山东省淄博市面积最大、村庄最多的一个镇,也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小箭扣”主要是指岳阳山独特的悬崖和巨石景观,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中的一部分,有两段输水管道的筑基,非常险峻陡峭,坡度在六十度左右,台阶台面宽度不足20厘米,经长期风化,台阶上布满碎石,很容易打滑,远看酷似北京箭扣长城一般。从“小箭扣”成为热门打卡地到东东峪村免费大锅菜的火爆,都充分说明了太河镇拥有无限的活力,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铁姑娘’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这种决心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虽然现在年轻干部不需要抡铁锤、扶钢钎,也不需要开山炸石,但同样有新的任务和担当。年轻干部要抓住机会,‘魔鬼式’地让自己成长,把老一辈的精神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淄川区太河镇党委书记张雷鼓励年轻干部,通过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让“铁姑娘”的精神在“青年尖兵团”中生根发芽。
年轻干部们表示,在奋斗的路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那份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如星火般永恒。每一位青年,都要像“铁姑娘”一样,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 潘赞名)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