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科技局:构建与现代化产业相适应的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 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李伟   2025-03-20 20:08:44

大众网记者 姜心源 滨州报道

3月20日,滨州市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专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宁波,市科技局局长、市外国专家局局长李朝晖,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东芳,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陈爱锋,围绕强化科创赋能、提升科创品质等方面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宁波介绍,2024年,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主线,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实“研发、转化”两个关键,聚焦科创赋能,提升科创品质,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滨州首次跻身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市,连续两年获省科技创新督查激励。

向“新”转型,释放企业发展潜能。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963家,较上年增长14.7%,增幅列全省第4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80家以上,总量突破800家。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项目、有投入”标准,指导13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四有”标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实现全省“四连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幅度,均列全省第1位。全市67项“冠军产品”涉及的69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84%。魏桥所属宏钧新材料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8家企业获优胜企业,数量实现倍增。

向“质”跨越,提升科创体系效能。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健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储备库,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2024年滨州市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6个、获上级资金2.2亿元,分别增长27%、12%。其中,省重大专项的项目数和资金额均列全省第4位。“人造编织血管”项目获省级股权投资3000万元。魏桥国科研究院成功获批山东省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获得泰山人才等配额支持。山东航空学院通过滨州市提名,首获省自然科学奖。

向“新”攀升,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魏桥集团联合省科技厅,成立总规模6000万元的“工业智能制造联合基金”,成为全省第3个设立的市。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成为全省首家以企业为主体出资承建的省实验室,成功抢占山东省铝产业科技研发高地。8家实验室获批省重点,超过重组前总量,实现优势产业全覆盖。滨州科技大市场作为全省首家市级大市场,正式启动运行。建立“山东好成果”遴选机制,36项技术入选山东好成果信息库,其中滨化集团“超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关键技术”入选《山东好成果》专刊。滨城高新区获批滨州市第3家省级高新区。

向“优”发力,塑强科技创新生态。聚焦高校院所、特色产业、重点平台,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活动8场次,面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累计解决各类科技诉求40余项,典型做法获“三大战役强攻坚·品质滨州看变化”优秀案例。全年为3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432笔,共计18.09亿元。开展低空经济招商,中国商飞、成都纵横、蜂巢智能等头部企业落户,多种机型在滨州量产。在科技部组织的重大科研成果展示—低空经济专场活动上,山东航空学院凤舞九天等3个场景获示范推广。回应广大科研工作者需求,出台《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办法》,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3人,连续两年实现突破。16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占全市57%。外国专家项目入选8人,创历史最好成绩。

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将按照全市“113388”工作体系部署,聚焦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个目标”,突出谋产业、育主体、建平台、促转化、优生态“五个精准发力”,强化政治、作风、业务“三种能力”,对上积极争取、对企主动服务,构建与现代化产业相适应的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狠抓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落实《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通过有组织科研方式,逐步提高产业链创新水平。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等10个产业,制定具体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梳理领军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等要素清单,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强用好滨州科技大市场,强化“创新策源-公共服务-孵化转化”全链条培育,举办各类产学研活动4场次以上,科技“五库”信息突破1万条以上,确保转化落地项目不少于5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推动更多核心技术成果在滨州转化、孵化、产业化。

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出台高研发投入、高市场占有率、高复合增长率、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企业培育方案,新增“三高一核心”高成长性企业3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按照“保存量、挖增量、提质量”的总体思路,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分级培育、标杆示范”推进工作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0项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全省前列。

推动科创平台能级跃升。实施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工程,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统筹推进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力争实现“527N”先进制造业集群研发机构全覆盖,推进全市科创平台建设“量质双升”。加快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构建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按期完成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组建,确保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发展。指导邹平高新区、滨城高新区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科技创新增长极。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入推进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评选10个科技拔尖项目,为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储备打牢基础。开展市级科技成果评定工作,评定50项创新成果,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联合体。组织承办国家级“白名单”赛事—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同步开展赛事招商、带动低空教育发展,实现低空产业、特色教育、促进消费的三方共赢。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