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国家喊咱减肥了”,管理体重如何做?全国多地政务公众号推送健康食谱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3-14 11:30:20
腰围大了,体重超了,慢性病找上门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体重管理门诊”冲上热搜。
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应对慢性病防控的“大工程”。自去年6月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会同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为什么要重视体重管理?当前医疗机构的体重管理门诊开设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超重肥胖:慢性病的隐形推手
今年35岁的小正(化名),不曾料到自己会因为肥胖患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时由于通气不足被憋醒,每晚起夜七八次。年纪轻轻的他,已患上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最重时飙升至近380斤,“胖墩墩”的人生让小正苦不堪言。
肥胖症,一种由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发生较大变化,超重、肥胖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也指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是多种慢性病的隐形推手。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医疗费用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引发自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因肥胖而变得更加突出。专家提醒,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肥,更是通过科学的方式维持健康体重,预防慢性病发生。同时,体重过轻或营养不良者也要管起来。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帮助居民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能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
体重管理年: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服务。
在杭州市拱墅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就诊人会先在体脂机上进行身体数据测量,得到一张体脂率表;随后医生会让就诊人填写一张生活习惯调查表,包括是否吃早饭,肉类、蔬菜、水果的每日食用量等。
“这两张表是每一位来到体重管理门诊就诊者的基本信息。”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朱秋静说,体重管理门诊以生活方式医学为理论基础,组建了一支含全科医师、中医师、营养指导员、健身教练员、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的多学科团队,通过“多对一”在线监督管理方式,帮助管理对象逐渐养成“科学合理膳食、规律适当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达到减轻体重、降低体脂、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的目标。
在南京市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健康管理师在详细询问就诊人情况后,为就诊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签约运动干预服务包。运动处方师、营养师和康复师对就诊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营养食谱。
中医也成为不少体重管理门诊的法宝。42岁的季女士体重曾一度达到80公斤、腰围113厘米。去年10月她来到杭州市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就诊后,被诊断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同于一般的肥胖患者,她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的身体内分泌紊乱而出现的肥胖。”医师李航根据季女士的脉象、舌苔情况,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兼痰、湿、寒饮夹瘀血证,开具中药汤剂调节内分泌平衡。口服中药一个月加适当运动和饮食管理,季女士体重下降了8公斤,腰围减少了19厘米,体重指数从30下降到26.8。
专家表示,体重管理门诊主要是从营养、运动、心理支持等角度为自身控制体重无效、反复减重失败或重度肥胖的人群提供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可以通过试点推广的方式,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体重管理能力,让更多群众受益。
动起来:让体重管理成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控制体重的关键在于大家都参与进来,都关注体重、了解体重,从体重管理中获得健康收益,全社会的超重肥胖率上升势头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自“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响应——
南昌市出台《南昌市“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明确提出“校园及周边500米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等”;北京市顺义区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和星级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改善学校健康环境,健康促进学校建成率达100%……
针对体重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技术文件,如2024年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等,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不同人群的体重管理提供了分类指导……
为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第九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近19万人参加了健康体重大赛;健康中国行动知行大赛家庭专场,有3万多组家庭“组队”参与打卡互动,体重管理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推动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治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并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
全国多地政务公众号推送健康食谱
连日来,全国多个地方通过政务公众号推送四季健康食谱,提醒市民“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有网友跟评:这几天公众号都在说减肥的事,逃不掉了,不减不行了。
“想要越吃越瘦?这份属于宜昌人的健康食谱记得收藏”,湖北宜昌市疾控中心12日在其公号推送国家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针对华中地区的四季食谱示例,每份食谱提供的能量控制在1200千卡,并标注了全天烹饪所用的油、盐限量,以及食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含量。
宜昌当地的饮食习惯受川渝影响较深,口味以咸鲜、香辣为主。该市疾控中心提醒:本地部分菜品偏咸,腊货、卤货含盐量高;烹饪方式以炒煎炸为主,易导致脂肪摄入过多;聚会有饮酒的习惯,酒精的卡路里含量较高,1克约含七千卡热量,过量饮酒会使热量摄入超标。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BMI24~28)率、肥胖(BMI≥28)率分别为34.3%和16.4%,与 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6~17 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有研究预测,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体重也超重,甚至患上慢性病。”9日的记者会上,雷海潮花了7分钟时间谈体重管理。他说,当前对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饮食等密切相关,摄入能量过高、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异常,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他介绍,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委已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的状况得以改善。这被网友称为“国家喊你减肥”“针对体重,国家出手了”。
华东地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湖鲜、河鲜等水产品丰富,口味偏清淡,具有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特点。《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华东地区的系列食谱搭配地区特色食材,尊重传统饮食文化,并控制油、盐、糖用量。12日,“苏州发布”推荐了这份四季食谱示例,并提醒优先选择全谷物、新鲜蔬果、低脂肪食材和低脂奶类,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以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减肥期间应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重视早餐,不漏餐,忌盲目追求快速减肥,合理的速度为每月减2公斤~4公斤。
此外,黑龙江伊春,海南乐东,浙江宁波、丽水,安徽蚌埠,河南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地政府或卫生部门官方公众号也相继推荐食谱,普及健康饮食,推广科学减肥知识。至13日,“天津疾控”已连续三天推送减肥餐和肥胖问题研究成果。
医生出手能保证有效减重吗?
减肥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体检一看体重和BMI,超重了,再一测血糖血脂,超标了,医生可能就会提醒你该减重了。很多人感觉自己是易胖体质,饿过肚子,用过各种网上流行的减肥方法,甚至还花钱办卡买课,结果要么是减不下来,要么是减完反弹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近期,体重管理、减重多学科联合等门诊已经在多家医院就位。那么,身体状态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到体重管理门诊就诊,专业的医疗干预和自己减肥有什么不同?医生出手能够保证有效减重、一劳永逸吗?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为前来问诊的张女士检查。张女士今年41岁,身高不到1.7米,体重达到了200斤。经过测量,张女士的体重指数接近34,属于重度肥胖。
张女士说,她从20年前就开始发胖。这些年来,她也尝试过各种方法减重,但都无济于事。长时间的肥胖已经严重困扰到了她的生活。
不少人体重超标却“减肥失利”,于是想要来到医院来寻求帮助。
据介绍,从2019年开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就设立了肥胖专病门诊。今年以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门诊开诊,整合了普外科、内分泌糖尿病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诊疗,截至目前已经接待300位超重肥胖患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张福星表示,体重管理门诊就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门诊,体现了我们从疾病治疗向全方位健康管理的转型,打破了单一科室的诊疗模式,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并且简化流程。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体重管理门诊,大多是整合了多学科专家,对居民体重管理进行“综合施策”。例如,在北京协和医院,这里的体重管理联合门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和中医科医生共同出诊。不同学科的专家可以分析患者的情况,并提供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在内的全面的体重管理方案。
上海市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也联合了多学科专家,成立了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例如针对BMI也就是体重指数为24—28的超重人群,可通过定制膳食方案和运动康复指导进行干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主任姚琪远介绍,BMI如果大于28到32.5,那么就要寻求医学帮助了。我们要做筛查,是不是有伴有血糖的异常,血脂的异常以及尿酸的异常等。
除了成年人之外,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者也适用于体重门诊。
关于体重管理,市面上的各类资料铺天盖地,从少吃到锻炼,从各种“疗法”到相关的药品,甚至还有各种减肥课程也销售火爆……但是不少人尝试后发现效果不达预期。那么,去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看一次医生,就能够一劳永逸,万事大吉吗?
专家指出,体重管理并非单纯的“减肥”和瘦身,而是一个长期过程。
张福星:我们有随访团队,随时和病人沟通,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和方式来指导病人平时的饮食、运动,药物的干预等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体重指数BMI。如果得出的数值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则属于肥胖。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家指出,如果体重指数“超标”了也不用恐慌,不要轻易自己尝试例如:生酮饮食法、单纯“不吃主食”等办法,否则可能效果不达预期甚至对健康带来危害。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胡贤良解释,如果长期不吃主食,可能比较贴近于一种饮食模式——生酮饮食,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血酮水平升高,这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如果不吃主食,脂肪或者说蛋白质的摄入量可能会明显增加,有可能会导致减肥失败。
总的来说,居民如果出现体重问题,前往医院体重管理门诊,针对个人情况进行科学指导并且长期坚持才是正确方法。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慧娟建议,不管是预防肥胖还是治疗肥胖,我们一定要保持好的饮食习惯,热量要均衡,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少吃甜品。还要加强运动,比如慢跑或快走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孟猛 综合 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工人日报、大河网、光明网、燕赵晚报等)
责任编辑: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