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魂牵梦萦 74岁“铁姑娘”再见铁姑娘隧洞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任灵芝 2025-03-13 19:54:21原创
“看到这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我的心情是又高兴又悲伤。原来用石头砌成的办公室成了残垣断壁,原来一起战天斗地的战友分散各地,有的已经不在了……”
3月12日11点50分,在陡峭的羊肠小路上攀爬2小时35分钟,74岁高龄的张翠爱终于来到了铁姑娘隧洞洞口,还没开口,泪珠已滚滚而下。从打通了铁姑娘隧洞调往别处工作至今,53年岁月如白驹过隙,张翠爱从十七八岁的姑娘变成了古稀老人,这是她第一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近日,被称为淄博“小箭扣”的岳阳山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的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耗费大量人力修建的水利工程,其中铁姑娘隧洞的故事更让人对当年的铁姑娘们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53年来,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一直让张翠爱魂牵梦绕。3月12日,为了帮她圆梦,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铁姑娘们挖洞凿山的故事,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与张翠爱一起,来到了铁姑娘隧洞。
走上一段,张翠爱老人就累得气喘吁吁,赶紧在女儿的搀扶下坐到石头上休息一下。
侯军院长随时监控着张翠爱老人的身体状况。
53岁夙愿
我想再去一次铁姑娘隧洞
今年1月份以来,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城子村西的岳阳山,成了众多户外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除了淄博当地的“驴友”,潍坊、临沂、滨州、济南等周边地市的游客,也纷纷前来攀登探访,这里被称为淄博的“小箭扣”。
之所以被称为“小箭扣”,主要是指这里的地貌特征有着独特的悬崖和巨石景观,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中的一部分,有两段输水管道的筑基,非常险峻陡峭,坡度在六十度左右,台阶台面宽度不足20厘米,经长期风化,台阶上布满碎石,很容易打滑,远看酷似北京箭扣长城一般。
淄博的“小箭扣”火了之后,有一名老人坐不住了,她就是张翠爱。
张翠爱,1951年出生,淄川区太河镇南岳阴村人。“淄水西调工程中的‘铁姑娘隧洞’工程,从1968年开始启动,当时我们村属于口头公社。听说要修水利工程,大家都积极响应。”张翠爱介绍,附近村很多十七八岁的小姑娘都参与进来,由此成立了口头公社民兵营女子连。
张翠爱就是女子连的政治指导员。“1968年10月份正式开凿隧洞,刚开始,我们女子连负责挑沙子和水泥。”
此前采访时,时任女子连连长张桂清曾经描述过当初挑沙上山的情景:“那时候有一股子力气,从河里捞出沙子装在筐里,水往下滴,我挑着往上走。两只手使劲攥着,实在挑不动了也舍不得放下,我就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是这样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能够挑到山上去,张桂清凭借一己之力挑了190斤沙子上山,而且一天能挑三趟,“我们其他铁姑娘也一样,都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铆足劲挑沙背水泥,不甘落后。”
张翠爱介绍,当时的女子连有60名十七八岁的姑娘,大家都觉得女子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干的,我们女同志也能干。于是,我们也学着安炸药炸石头、用大锤和石钎开凿……”
从记忆中回到现实,张翠爱内心满是遗憾。因为当年长期浸泡在山洞里的冷水中,她的腿留下了病根,走不了几分钟就疼痛难忍,“平时也就能走五六分钟的路,时间长了不行。可是,从1972年调走后,我再也没去过铁姑娘隧洞。如果能再去一趟,我此生也没啥遗憾了。”
无畏艰辛
圆梦背后的极限挑战
张翠爱念念不忘,想要再去一趟铁姑娘隧洞。为何此行充满艰辛?记者实地探访了铁姑娘隧洞。
铁姑娘隧洞所在的岳阳山位于城子村西。
城子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古称古城庄,原属青州府博山县,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现名,1958年划归淄川。这个村地理位置独特,整个村子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淄河从南而来,沿村南由东向西,到村西山脚下,河水拐向北,到村西北方向又折向东,河水像一条玉带,呈“S”形将村子环抱着,最后从村子的东北角往北流去。夏季河水充沛时,从周边山顶上望去,宛如一幅巨大的太极图,景色着实漂亮。
这里有着丰沛的水源,而原口头人民公社聚峰村、原东坪人民公社、西河人民公社人畜用水、土地浇灌相当困难,缺水严重。上世纪60年代起,为解决部分村的村民吃水难题,淄博开工建设“淄水西调、引淄入坪”工程。
工程的一级扬水站,就在城子村。
来到城子村,沿淄河南岸一路往西,可以看到一栋废弃的石头房子,这便是“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的一级扬水站。
继续往前走,在山脚处,有一直径1米的水泥管道斜卧在五六十度的陡坡上。沿着台面不足20厘米的台阶攀爬上去,到达二级扬水站和悬在半空中的水泥渡槽,从二级扬水站抽上来的水,便顺着这渡槽流向三级扬水站。
在渡槽尽头,攀登而上,再沿一段明渠走不远,便是三级扬水站。在三级扬水站的后面,有一处已经没有了输水管道的筑基,坡度也在60度左右,沿着筑基一路向上,宽度不足20厘米的窄窄的台阶,经过几十年的风化累积了很多的碎石,稍有不慎,脚下就会打滑,必须手脚并用,真如攀登北京箭扣长城一般。
顺着管道筑基爬到顶端,沿着一段明渠继续行走,就到了铁姑娘隧洞。
如此险峻的地形、崎岖的道路,就连资深的驴友攀爬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已经74岁、腿部有疾的张翠爱?
可是,这位铁姑娘,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去铁姑娘隧洞。记者了解到,不仅张翠爱心心念念再去一趟铁姑娘隧洞,时任铁姑娘连连长张桂清也渴望再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无奈她的腿伤十分严重根本无法行走,也只能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了战友张翠爱身上,“你替我上去看看吧!路上不好走,你一定注意安全,量力而行。”张桂清拉着张翠爱的手,再三叮嘱。
为了帮她圆梦,也为了护其周全,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联系了淄博潍淄医院进行医疗护航,并定于3月12日去往张翠爱魂牵梦萦的铁姑娘隧洞。
155分钟
浓缩铁姑娘精神
3月12日早晨8点,淄博潍淄医院院长侯军带着设备来到张翠爱家,为其进行了全面检查,确认其心肺功能不会影响爬山后,“批准”其前往城子村。
9点,到达位于城子村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的一级扬水站。此时,已经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驴友准备攀爬“小箭扣”。
在引淄入西工程一级扬水站输水管前,张翠爱(中)与当年的战友张学堂(右)一起回忆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
听说当年的铁姑娘在此,驴友翟霞立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是英雄,是功臣,必须合个影。”
得知当年的战友要再去铁姑娘隧洞,张学堂也赶了过来。
张学堂今年69岁,城子村人,是当年口头公社民兵营一连连长,当时负责修建三级扬水站。
“我陪着老姐姐、老战友一起爬,她要是爬不动了,我身体好,可以背着她,再难,我们也要上去。”张学堂话语坚定。
为了降低此行的难度,对地形熟悉的张学堂建议大家重走当年他们“上工”必经的羊肠小路,“我们开车到二级扬水站,然后走那条羊肠小道,虽然有些地方陡峭,但比‘小箭扣’要容易很多,我相信老姐姐能爬上去。”
9点15分,一行人从二级扬水站处出发,张学堂带路,侯军院长、张翠爱的女儿扶着张翠爱前行。
张翠爱老人当年干活时经常泡在山岩中渗出的凉水中,导致年龄大了以后脚踝关节疼痛,趁着休息的时候,侯军院长给她检查一下。
登山过程中,侯军院长自始至终陪伴和搀扶着张翠爱老人。
中途休息时,侯军院长把带来的营养液让张翠爱老人喝下,以补充体力。
“那时候我们都有使不完的力气,背着一百斤的水泥上山,一天能背四趟。”
“早晨6点就开工,我们都是半夜出门上工,从那边的山上过来,要走只有一脚宽的仙人桥,稍不注意就能掉下去;还要走十八盘、阎王鼻子、三瞪眼……”
走十几分钟,停下来歇一会,张翠爱也在不断回忆着当年的事情,仅是听听,就知道她们这些铁姑娘有着多大的毅力,又付出了多少艰辛。
走走停停,腿脚不便的张翠爱多次体力不支,缘于内心深处那份强烈的情感,她一次又一次站起来,再次出发。
11点50分,终于,那个熟悉又陌生的铁姑娘隧洞出现在眼前。
60位铁姑娘
精神在传唱,你们可好?
走到洞口时,张翠爱早已泪水满面,哽咽得说不出话。
“洞口的旁边就是当年我们的值班室兼办公室,那棵大柿子树旁边是我们的临时宿舍,现在这些石头房子都塌了……”在铁姑娘隧洞的洞口,张翠爱老人给大家讲述当年的施工情况。
“洞口的旁边就是当年我们的值班室兼办公室,那棵大柿子树旁边是我们的临时宿舍,现在这些石头房子都塌了……”在铁姑娘隧洞的洞口,张翠爱老人给大家讲述当年的施工情况。
时隔53年后,再次来到当年奋斗过许多个日日夜夜的铁姑娘隧洞洞口,张翠爱老人给大家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回忆起当年经历的那些几乎超出身体极限的艰辛,和为了这个工程而付出生命的战友,忍不住热泪盈眶。
时隔53年后,再次来到当年奋斗过许多个日日夜夜的铁姑娘隧洞洞口,张翠爱老人给大家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回忆起当年经历的那些几乎超出身体极限的艰辛,和为了这个工程而付出生命的战友,忍不住热泪盈眶。
“当年打炮眼都是用大锤和钢钎一下下地砸,我们这些姑娘们都会,抡起大锤来也不比那些男民兵们差!”在铁姑娘隧洞的洞口,张翠爱老人给大家讲述当年的施工情况。
心情平复后,张翠爱指着洞口不远处的一堆残垣断壁说,“这是我们用石头垒起来的办公室,当初给姑娘们考勤、开会、值夜班,都在这间办公室里。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
洞口上,镌刻着“铁姑娘隧洞 口头民兵营 一九七六年五月建”的字样。这对于张翠爱来说,是陌生的。“我是1972年调走的,当时洞口上还没刻这些字。这个隧道历时1年10个月打通,当时的领导被我们这些姑娘的精神感动,就给隧道起名‘铁姑娘隧洞’,把我们的女子连改为铁姑娘连。”
曾经跟张翠爱老人并肩作战的张学堂向大家讲述隧洞里那段艰难的施工岁月。
大家七手八脚帮着张翠爱老人从隧洞洞口的水渠中爬上来。
望着洞口上的铁姑娘隧洞几个字,张翠爱的思绪又回到了1968年10月。“开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我们60名铁姑娘为这个隧洞付出了青春。连长张桂清,一排长张立云,二排长桑秀芬……桑秀芬特别能干,累活、危险的活都是抢着干,我们叫她‘假小子’……”
张翠爱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着师傅学抡锤凿山时,师傅鼓励她拿起锤子试试,她一锤子就抡到了师傅头上;她还记得,冬天在洞里开凿时,双脚就泡在山石中留下的水里,那刺骨的寒冷;她还记得,中午休息时,到附近的老大娘家中要水喝,老大娘心疼这些姑娘们专门给他们熬粥……
打通了山洞后,铁姑娘又开始修整山洞、修建水渠,一个个花一样的姑娘,在一天天的历练中成为了石匠。“后来,姑娘们都嫁人了,很多人失去了联系,也有人已经不在了,可是我还记得她们,每天都在想她们。”
离开这里的53年,午夜梦回时,张翠爱总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那些战天斗地的岁月,又回到了一起战斗的隧洞中。如今梦圆,她轻声吟唱起女石匠的歌谣:我们是淄河滩上的女石匠,铁锤手中拿,石钎明又亮,开顽石修大堰,战斗在水利工地上。铁姑娘女石匠,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开山放炮本领强。我们是淄河滩上的女石匠,女石匠!
由于干旱季节水源不足和运行电费太高,水利工程弃用了,可是时光荏苒,铁姑娘隧洞今犹在,铁姑娘们的精神也在传唱……
下山的路更加难走。为了确保老人的绝对安全,在一段坡度接近40度的陡坡上,两个人在旁边架着张翠爱老人,一个人在后面拽着衣服,一个人在前面弯腰用两手扶着老人的腿部,防止老人的脚底打滑。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 王兵 任灵芝 张震)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