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青岛旅游“隐藏基因”,支点在红岛!
风口财经客户端 耿伟杰 2025-03-13 13:12:50原创
去年,青岛旅游的火热从年初持续到年尾。元旦假期,旅游订单量同比飙升211%;暑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2%,跻身携程“暑期入境游十大热门城市”;国庆期间,入境游热度持续高涨,再度上榜携程“入境游热门目的地”;临近年末,又成为韩国人游中国的第二大目的地……
在书籍报刊、电视屏幕和社交媒体上,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游客,在回味自己青岛之旅的“后劲”时,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提到两句话,“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和“哈啤酒、吃蛤蜊”。实际上,这也是青岛旅游最深入人心、最有辨识度、叫得最响的两句话。前者精准勾勒出了这座山海之城的独特风貌,后者则是从青岛市井街巷中升腾而出的,最质朴、最热烈的生活气息。
但说到“哈啤酒、吃蛤蜊”,我们有欣喜也有遗憾。从青岛啤酒博物馆年接待游客破百万,到青岛国际啤酒节日均客流超26万,再到俄罗斯飞行员在珠海航展上打包两箱青岛啤酒,足以证明“哈啤酒”已经近乎“顶流IP”,与之相比,“吃蛤蜊”这个市井符号的文旅价值仍如待琢璞玉。
吃蛤蜊如同青岛旅游的隐藏基因。唤醒这一基因,是突破旅游产业“单腿走路”的关键一跃,能助力青岛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进一步升级。对游客而言,他们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立体且独特的旅行体验,参与“赶海、吃海、玩海、购海、知海”等各类特色文旅活动,深入感受青岛的市井文化,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
这是改变旅游结构的宏大叙事,也是壮大旅游经济的广阔空间,而支点,就在红岛!
红岛位于环湾发展的湾中C位,品字结构的上品位置。
激活节庆,打造IP——红岛旅游的“破圈密码”
做大“吃蛤蜊”这篇文章,其落笔点天然是红岛。
蛤蜊是青岛最鲜美的餐桌美食之一,其在青岛的地位,堪比火锅之于重庆,是这座滨海城市最鲜活的味觉符号。胶州湾是我国风景秀美、环境绝佳的天然海湾,其水环境质量优良,“海洋沃土”养分充足,为蛤蜊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位于胶州湾湾底的红岛,周围泥质滩涂肥沃,孕育出的蛤蜊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堪称蛤蜊中的“优等生”,深受食客喜爱。作为青岛蛤蜊的核心产区,红岛蛤蜊养殖面积突破5万亩,年产量超6万吨。
依托如此得天独厚的蛤蜊资源,2004年,青岛红岛蛤蜊节应运而生。首届节会以“赶海挖蛤蜊”这种充满原始野趣的方式,迅速在青岛乃至周边地区打响名号,成功吸引万人参与,成为岛城夏日里的一场欢乐盛宴。
随着时代发展,青岛红岛蛤蜊节开启了全面升级之路,尤其是2022年之后,积极向年轻化、多元化方向迈进。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2024年的红岛蛤蜊节融入了大量“艺术+潮玩”元素。Gála渔夫市集热闹非凡,各类创意十足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琳琅满目;非遗手作展示区里,古老技艺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光彩,让年轻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海边快闪店充满时尚感与新鲜感,成为年轻人打卡拍照的热门点位;集装箱音乐美食营地更是汇聚了众多潮流乐队,动感的音乐点燃了夏夜激情。短短5天,网络话题量突破600万。
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蜕变,如今的青岛红岛蛤蜊节,已然成为青岛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
定位契合,资源优渥——红岛旅游的“基因优势”
以“吃蛤蜊”为核心,红岛旅游资源可以提供广阔外延空间。
根据《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红岛被定位为环湾都市核心区重要功能组团,依托胶州湾特色魅力空间资源,打造集科技创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特色岛。这一战略定位,不仅为红岛旅游发展注入顶层设计的强心剂,更与当下旅游业的新趋势深度契合。
当前,“纯观光式旅游”逐渐式微,沉浸式体验成为主流趋势,站在了旅游产业的新风口。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打造沉浸式唐文化体验场景,日均客流达30万人次;上海迪士尼乐园凭借丰富的沉浸式游乐项目和互动体验,年客流量稳定在千万人次以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打造多媒体互动体验展项目,2023年日均观众量达到1.8万人的最高限流量,其中95%的游览者来自省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总产值达到1933.4亿元,印证了“体验经济”的旺盛需求。
而红岛的资源禀赋,恰恰踩中了这一趋势的节拍。这里既有方特梦幻王国的奇幻科技、青岛科技馆的深海探秘等现代娱乐体验,也有韩家民俗村的渔盐古韵、青云宫山会的千年民俗传承;既能满足亲子家庭的休闲研学需求,又能为成年人提供民俗文化的深度体验。兼具潮流活力与历史厚度的红岛,构建出了全龄友好、多元复合的旅游生态。
在科技赋能的新潮体验方面,方特梦幻王国丰富的主题项目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成为青岛亲子游的首选之地,年客流量突破110万人次。青岛科技馆的巨幕影院、深海探秘实验室等互动项目,将海洋科研转化为沉浸式探险,让游客深度参与科学探索,自2023年9月开馆至今接待游客量超过130万人次。
在文化传承的民俗体验方面,韩家民俗村以“渔、盐、耕、读”为核心,复刻古盐场、古帆船等胶东临海特色文化场景。每年清明前后举办的东夷渔祖郎君节,通过举办渔祖祭祀、渔家仪仗巡游等仪式,让游客化身“古代渔民”,亲身感受古老的渔盐文化,触摸千年文明脉络。拥有900年历史的青云宫山会,每年农历九月吸引数万游客参与祈福仪式,香火缭绕中重现胶东最原生态的民俗画卷……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则为游客的文旅体验提供了强力支撑。胶东国际机场、红岛高铁站、地铁8号线构建起“半小时都市圈”,便捷的交通不仅让“上午赶海挖蛤蜊,下午畅玩主题乐园”成为可能,更将红岛接入全国文旅大动脉。
需求井喷,市场蓝海——红岛旅游的“投资风口”
红岛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已经具备了跨越性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但资源禀赋只是发展底色,能将碎片资源整合为世界级产品的操盘手,才是破局关键。为激活这片热土,近日,“山海潮升 红岛有请”红岛街道文旅资源推介会成功举办,集中推介旅游资源、发布特色产品,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约。
事实上,投资红岛,就是投资三个未来。
首先是海洋经济的未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红岛作为胶州湾内三面环海的第一大岛,天然承载着这一使命。青岛旅游集团旗下海洋集团正着力推动海上巴士项目东大洋航线开通,连接青岛科技馆、青岛方特梦幻王国、邮轮母港,打造“一程多站”式陆海联动旅游体验,年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
其次是消费升级的未来。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Z世代在文旅消费中注重体验感,文艺小资地打卡、文化场馆参观、演艺/节事和民俗体验等成为新宠。红岛蛤蜊节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新场景、新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方特二期“熊出没乐园”融合动漫IP与沉浸式场景,预计2026年开园后每年接待游客量可达400万人次。拟投资30亿元打造的青岛国际滑雪搏击运动中心已完成选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冷区的室内滑雪场,预计2028年3月建成投用,每年游客量可达30万人次。这些数据印证了红岛具备打造国际文娱体验岛、科创活力新质湾的巨大潜力。
最后是城市更新的未来。在《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的政策赋能下,红岛已腾出3000余处房屋,可用于发展民宿;已出让3处建筑面积共计约13万平方米的商业载体,可用于打造特色风情街、购物广场等商业项目,文旅商业类可利用招商载体地块总面积约1920.5亩。目前,晓阳民宿和东大洋民宿集群启动改造建设工作,昔日的渔村正在逐步蜕变为“滨海艺术聚落”。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千好万好,不如红岛。”这里有渔盐孝亲文化的文脉根基,有未被雕琢的天然生态,有文旅资源存量焕新与增量可期,是兼具流量与文化双重属性的城市IP。这里向全球张开怀抱——期待更多远见者投资红岛、深耕红岛、创业红岛。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耿伟杰)
责任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