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高质量发展看消费②|提振居民消费,要做好“五个统筹”

理论周刊 |  2025-03-11 06:00:00 原创

崔凯铭  张浩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助力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发展第一拉动力作用

做好“五个统筹” 提振居民消费

□ 相雪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作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力量。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万亿元,比2023年增长3.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继续发挥经济发展第一拉动力作用。今年,随着财政、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居民消费将继续发挥增长引擎作用,我们仍需坚持系统思维,做好“五个统筹”,打好提振居民消费的“组合拳”。

统筹好供给与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五个“必须统筹好”的经济工作规律,其中,“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排在第二位。推动供需适配成为提振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

要推动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需求牵引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消费拉动供给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触发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需求结构已然升级的背景下,要通过进一步扩大数据开放共享等引导企业根据居民需要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生态化的消费需求,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配。如此,一方面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强化安全、生态、高质量产品的供给,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挖掘内需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供需摩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消费效率和居民满意度,扩大内需规模。

要推动供给升级引领需求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注重需求侧管理,无法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供给创造需求,由供给升级引领需求升级,是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形成的又一重要路径。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紧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引导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元宇宙、量子信息等行业领域的发展,一方面可催生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激发消费新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亦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以高端智能的产品或服务引发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新的消费浪潮。

统筹好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按是否直接参与生产,居民收入可以分为要素收入和非要素收入,前者包括劳动、土地、资本等因参与生产获得的工资、租金、股息等收入,后者包括政府补贴、社会保险等转移性收入、非参与生产获得的财产性收入等。在非要素收入中,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转移性收入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此外,社会保障还涵盖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居民增收与社会保障形成彼此交互、互补互促的关系,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增加居民收入。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不同类型收入具有不同的消费效应。最低工资上涨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最低工资的上涨可以通过增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而明显促进消费增长。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其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的提高对消费的促进效应更大。对城市居民而言,工资上涨对促进消费的作用大于转移性收入,更大于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而言,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能够更加显著地促进消费增长。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推动以增收促消费。

要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完善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转移性收入等社会保障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居民消费。总体上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通过减少居民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支出负担,相对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能够通过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直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能够通过增加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减少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降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消费意愿;能够通过减少居民对价格变动的敏感性促进居民消费。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且养老保障的完善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要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完善社会保障措施。

统筹好城市消费与乡村消费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市与乡村作为我国经济构成的不同单元,不仅在产业发展、要素提供、市场拓展等方面扮演不同角色,而且在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要推动城乡双向互动促进居民消费。乡村是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生态绿色产品等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城市是高科技产品、时尚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专业服务等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能够分别满足市民和农民不同的物质文化需求。通过设施完善、信息对称、平台搭建等促进城乡产品本地或异地双向流通,既能直接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又能以此为抓手在城乡互动中优化产品供给,增加市场机会,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进一步促进消费。此外,通过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流通,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还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间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要重视城乡消费差异促进居民消费。城乡二元结构历史悠久,导致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与不平衡。表现在消费上,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支出,城乡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康养、娱乐、旅游、餐饮等多个方面的消费也存在明显不同,其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基于城乡消费差异统筹城乡两个市场,一方面量体裁衣努力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社会保障的完善、消费环境的改善等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居民消费。

统筹好质量提升与数量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从宏观层面看,推动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微观层面看,统筹好质量提升与数量增长是服务居民消费的重要考量。

要把好守牢质量关,让城乡居民敢消费。当前,物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产品供给总量不断增长,需要把关注点更多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是把好物质产品质量关的关键,须进一步引导企业个人树立质量意识。以产品的高质量赋能生命的高质量,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须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生产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让城乡居民放心消费。加强网络空间监管是把好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关的关键,须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以高质量的网络文化消费塑造人类精神之脊。

统筹好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具有不同消费场景,适合不同消费群体,要充分释放全社会消费潜力,就要统筹好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

要以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为核心途径稳定扩大传统消费。传统消费通常是指以实体店为主的购物方式,注重线下体验和即时满足需求,更多依赖于品牌的历史沉淀和供应链体系,且消费过程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通常中老年人、注重线下体验的消费者、尊重习俗的消费者、存在物流短板地区的消费者等习惯传统消费。传统消费在促进就业、发展经济、传承文化、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经济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也是促消费不可忽视的领域。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购物环境,降低消费成本,促进消费便利,要进一步延展购物服务,增强购物体验,融合线上线下,强化技术应用,完善售后服务,结合消费券、折扣券等刺激措施,稳定扩大传统消费。

要以创新场景和完善政策为核心途径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新型消费通常是指应用新技术,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方式,是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的统称,消费方式更加多样,互动性更强。通常年轻人、科技爱好者、注重时间效率的消费者等习惯新型消费。新型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技术革新的推动者、绿色转型的加速器、新型就业的驱动力,不断重塑着消费结构、释放着消费潜能,是未来主要消费方式。要进一步促进以政策赋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以创新赋能体验式消费、潮流性消费,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智化技术赋能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断健全信用体系和物流体系,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