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力量“诗”意觉醒——首部中国女性诗歌通史《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面世

体娱场 |  2025-03-08 14:24:06 原创

孟秀丽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本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首部贯通古今的中国女性诗歌通史,不仅填补了中国女性诗歌史上的空白,更是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女性创作力量的深度挖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诗歌评论家孙晓娅教授以细腻的女性心理、深厚的底蕴学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积数十年之功,主持完成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女性诗歌史》书系。书系三卷总计近百万字,孙晓娅独立撰写现代卷《诗的女神》及当代卷《漂往远海》,作为第二作者与赵雪沛合作完成古代、近代卷《月满西楼》。3月6日,孙晓娅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就该书系创作历程及心得进行了分享。

>>>弦外之音

探微中国女性诗歌史

记者:三卷本的书名是怎样确定的?《月满西楼》《诗的女神》《漂往远海》分别有怎样的寓意或意象?

孙晓娅:三本书名都有弦外之音,是我半天内独自想出来的,也是十几年储备所致。古代卷《月满西楼》语出古代女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古代文化语境中“西楼”多喻指女性的情感表达空间,与其说是其生活的居所,不如说寄寓了古代女性的相思、孤寂、愁闷、忧郁等女性精神特质。“月满”是一个象征,既有时间指征,与西楼空间所指应和,在我看来,更象征着中国女性诗歌丰硕的创作成果。

现代卷《诗的女神》出自现代女诗人冰心同题诗,刊发在1921年《晨报副镌》上,无论从艺术成就、精神向度、人格魅力、创作生命力还是社会或文坛上的影响力、传播力,现代卷所选女诗人都堪称女神级别!当时代如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们依然是无人能替代的诗的女神。

当代卷《漂往远海》出自当代女诗人蓝蓝的同题诗。首先,我比较喜欢上世纪80年代赵毅衡老师一本书《远游的诗神》,书中提及的多是男神诗人,比如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如何在诗歌创作中受到西方诗歌影响,我希望能形成一种对话或呼应。另外,也有探寻现代女性生命意味之意,探挖女性的精神空间,洞察人性幽微等,以及女诗人如何在诗艺的海洋中纵深探索……这些都是我在写作中的问题,也正是带着对诸上问题的思考完成当代卷。

记者: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料中爬梳女诗人及诗作,您选择的原则或标准是怎样的?

孙晓娅:三卷本按时代分卷,古代卷我们侧重的是重点诗人的概述,相较个体诗人,更侧重诗人群像介绍;现当代卷则侧重个体诗传手法,转向经典诗作的细读。

选择的原则或标准有两个维度,从个体性维度看,要有创新性与独特魅力,即作品有新意,极具个性化。从创作层面看,是否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从诗艺层面首先看诗人的语言,这是首要标准,语言即内容,二者并非纯然割裂开的。此外,创作实践是否有持续性与不断拓展的空间。最后看其创作对时代或社会特征的反应能力。

从诗歌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力看,有显著的成就和影响力,既参考同时代人的评价也看文学史上其不可替代性。其次,看其代表性,是否代表了某一文学流派,时代或地域创作特征或文化背景等。

>>>诗学“在场”

“没有理由不写好这套书”

记者:创作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和读者分享?

孙晓娅:我一直主张在场的诗学,即历史的在场,文献的在场,文本的在场,作者主体生命的在场等,在写作这套书的过程中依然奉行,并充分将我与同时代女诗人的交往感念带入相关研究中。

比如,在郑敏先生去世前几年,我曾受作家网委托去她家采访,当时先生身体非常好,我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留下两万多字的珍贵采访资料,在撰写女性诗歌史时也用上了。郑敏女儿童蔚后来说,那次是她生前最后一次清晰地接受采访。

创作期间我于2020年和舒婷老师一起赴美参加中美诗学论坛,一路也跟舒婷求证了很多无法确证的细节。记得有一次读者见面会,一位华裔女性直言《致橡树》改变了她的婚姻,现场读者对舒婷老师的热爱仿佛带我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现场。

我有很多独具的灰娃研究资源,曾和学生多次采访过灰娃老师。2007年我第一次带研究生去灰娃老师家采访,后来我的研究生写出中国第一篇研究灰娃的硕士论文。2024年8月,灰娃老师获得中坤国际诗歌奖,灰娃老师亲临颁奖现场,我上台给灰娃老师读的颁奖词,那是我最后一次见灰娃老师。

为掌握更多郑玲的研究资料,我跟其先生陈善壎老师多次交流,得到他很多帮助。病榻上他非常关心当代卷的出版,让孩子给我寄来我找不到的郑玲的诗集,还寄来他的诗集和散文集,关切之情让我非常感动。从郑玲先生的作品中我找到很多与郑玲诗歌互文的作品,这些都写进了诗歌史里。

研究中,我多次请教翟永明相关细节,繁复求证,得到很多确定的一手资料。翟永明是诗坛公认的大姐大,沉稳有气场,会感染身边人,跟她的交流更多是一种心量的传递。撰写中,每次遇到无法查证的细节问题,她都会耐心提供帮助。事实上,她很少出来参加活动,但是对后辈的帮助,却不遗余力。这些同时代人在场研究,是极为珍贵的历史,也可以视作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吧。从上可见,我也没有理由不写好这套书。

>>>还原历史

为女性写作烛照一盏微灯

记者:创作完成首部《中国女性诗歌史》,您是否遇到过困难或挑战?有哪些收获或心得?

孙晓娅:困难和挑战太多了,比如这套书的挑战在于缺少可资借鉴的范本,浩繁的中国文学史中尚未见为女诗人撰史者,对女诗人整体、系统性的研究也尤显寥落。在撰写这样一部打通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女性诗歌通史时,如何确定写作的体例,是第一个要过的关卡。其次,一手文献的查找有很多困难。其中,现当代诗人多有很多诗集版本,一首诗在不同版本中未必完全相同,确定哪个版本有很多考辨之处。第三,说到诗歌史,就会将很多读者推至门外,如何让这部诗歌史既有可读性又兼顾学术性呢?第四,不同时段,确定哪些女诗人作为重点研究,这很考验个人著史者的眼光和储备。

第一个困难,以撰写体例的确立为例,我的解决方案是,以点带面,力图还原中国女性诗歌创作曲折的演进过程和丰富的历史成因。秉持历史的眼光,回归女性诗歌的文学性研究。全书导论通述先秦至今的女性诗歌发展史及经典化历程,历史性梳理了性别视角给文学书写的演绎带来的透视效应,以及不同时期女性诗歌所处的时代语境、诗坛风貌与三千年来女诗人创作成就的交叠等,对中国文学史上颇具成就的女诗人做了整体性的定位与钩沉。

第三个挑战,解决方案是用诗性的语言消解文学史(或诗歌史)规范性叙述机制带来的枯燥或艰涩,拆除程式化的研究范式给广大读者带来的阅读藩篱,努力做到既发扬诗歌史的完整性、客观性、丰富性,又兼及普及性……坚持史、论、评相结合,力求凸显每一位女诗人的个体风格和诗艺成就。为了更好地呈现现代女性诗歌创作中的诸多现象或问题,展现现代女性诗歌的性灵与深度,火热与冷寂,情绪的碎片或永恒的智慧,在撰写中不仅做好经典诗作的鉴读,还力求从不同维度总结女性诗歌的创作经验,为未来的女性写作,烛照一盏微灯。

>>>观照生命

“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

记者:请谈一下中国女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在您看来,认识这一点对我们了解中国诗歌史、认识女性有怎样的意义?

孙晓娅:一言以蔽之,中国女性诗歌是中国诗歌史重要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是中华诗苑中重要一翼,部分历史时期的诗艺成就堪与男诗人比肩。为中国诗歌提供了独特的经典文本、审美经验和艺术生命。中国女性诗歌史自有其发展轨迹,丰富、多元化了中国诗歌史的面向,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我们这套书对了解中国女性诗歌发展史及经典化历程提供了全息视角,是目前最完整、系统的研究中国女诗人创作及生平的著述,通过诗歌呈现中国女性的精神成长史、创作史……为此,在撰写中,为了呈现中国女性诗歌的艺术以中国女性诗歌创作为研究主线,择取不同历史时期取得非凡成绩、极具影响力的女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力图还原中国女性诗歌创作曲折的演进过程和丰富的历史成因,有意规避了“大而全”的诗歌史的写法,兼顾史、论、评,既尊重诗歌史的秩序性、流动性与现场感,也尊重个体生命的细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尤其观照文学史上重点女诗人的文学创作是如何与生命互证的。

记者:三八妇女节来了,您对女性读者有怎样的寄语或期望?

孙晓娅:“诗歌是灵魂的纯粹的休息”,这是博尔赫斯《梦》中的诗句,送给女性读者们,希望你们心中有梦,秉持诗心。写诗就是生活,诗歌可以引领你“走进世界/决定去做/你唯一能做的事——/决定去拯救/你唯一能拯救的生活”(玛丽·奥利弗《生活继续》)。是的,诗歌引领我们更好地纵深于现实,涵养性灵,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诗性的自在是最高级的松弛,诗性可以赋予灵魂以光芒。在这个碎片化的浮躁时代,请静下来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读大自然神秘的警示和慷慨的赠予。期望女性朋友们始终葆有自由、独立、完整、高贵的品质,借用“九叶派”诗人陈敬容的诗句结束这次访谈,即“你有你的孤傲,我有我的深蓝”。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