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境内齐长城专项调查记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3-07 10:12:53
不到长城非好汉,一生难得来一次。
在济南南山西营,亦有属于自己的长城,当地人称之为长城岭,位于西营与泰安的交界处。
齐长城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勇提供)
2025年2月19日至25日,由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带队,联合省国土测绘院、省文物工程公司、山东智邦文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和西营街道文化站,对西营段齐长城遗址进行了徒步专题调查。我有幸参与了此项工作,基于时久渐忘的顾虑,是以速记之。
西营境内齐长城共分为五段,由南向北分别为梯子山段(长1819.43米)、黑松林段(2973.36米)、南天门段(3534.52米)、大高尖段(1892.87米),四界首段(1919.70米),全长12139.88米。
梯子山段未见明显墙体遗迹,有烽燧三处,保存相对较好,分别为白家庄东山烽燧、梯子山西山烽燧、梯子山烽燧。三处烽燧均在柳埠境内,其中梯子山西山烽燧、梯子山烽燧隶属西营街道管辖保护。白家庄东山烽燧位于柳埠白家庄东山,烽燧用石块砌筑成方形,坑内侧边长3.8米,墙厚0.6米,坑内未经清理,坑深不明。梯子山西山烽燧位于梯子山西侧山顶,柳埠白家庄东山东侧,在白家庄山口向东第六个山头上,烽燧用石块砌筑成圆形坑,坑内侧直径2.1米,外侧直径3.4米,墙厚约0.65米,残高0.3—0.4米。坑内杂草灌木丛生,内部情况不明。梯子山烽燧位于白家庄山口东梯子山山顶上,烽燧用石块砌筑,外部为东西4.5米、南北4米的长方形,内部砌成两个东西并列、单独存在的圆坑,两坑间距0.95米。东侧坑直径0.85米,西侧坑直径1.1米,坑深不明。
梯子山三烽燧平面示意图(李勇提供)
黑松林段起点为梯子山北麓半山腰豁口处,上降甘梯子山村民称豁口西南的沟子为嘎利沟,豁口东北为泰安陈四峪,原有一条小道,可挑担而行达下港,比走藕池或下降甘王家庄至泰安路程要近许多。豁口处有墙体遗迹145.62米,保存情况差。黑松林段与南天门段的接点为王家庄通泰安吕家庄的公路,黑松林段终点处有石砌墙体遗迹129.74米,保存情况一般。
南天门疑似屯兵处(李勇提供)
南天门段起点处有石砌墙体遗迹231.71米,保存情况差。公路东北不远处有孟姜女庙一座,庙内未见碑刻等历史遗存。1987年,曾有专家考察,依稀可见孟姜女庙的房屋基座,不过规模很小。当地人说,解放初,孟姜女庙还在,很像座小山神庙或土地庙,庙中供奉着泥塑的孟姜女像。每逢正月十六,附近山民纷纷去庙里烧纸上香,十分热闹。南天门段另有石砌墙体遗迹四段,分别长78.22米、205.2米、405.2米、528.77米,528.77米段保存较好,其它一般或差。南天门地处藕池水库之上通天沟顶,山垭宽30多米,两侧均为800余米的高峰。
南天门东北方为藕池东山口,连同西南方的王家庄东山口,是泰莱山区进入历城东南境的两条主要通道,地理位置颇为重要。据专家分析,南天门可能是齐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山垭北侧不远处有一近1000平方米的宽阔地带,发现有地基痕迹,原来可能建有阁楼式建筑,是齐国设卡屯兵之所。
王家庄孟姜女庙(李勇提供)
大高尖段起点为藕池通泰安高本的公路,原亦有一座孟姜女庙,规模不大。上世纪60年代初,孟姜女庙被人为损毁,80年代开辟山间公路时,庙基被夷为平地。该段石砌墙体遗迹明显且连续,第一至第七段分别长268.27米、203.53米、126.79米、158.63米、411.8米、226米、363.41米,保存情况较差、一般或差。第八段长134.44米,墙体消失。
两山间路口处原有藕池孟姜女庙(李勇提供)
四界首段位于天罗顶上,北为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终点为四界首,东为七星台旅游度假区。乾隆《历城县志》卷第六.山水考一.山一记载:“梯子山之右有洞曰仙人涧,曰云梯,锦绣川之源也。又北为红泉峪,又北为连阴栈,又东北为天罗顶,上有四界石,南泰安,东莱芜,东北章丘,西北历城也。”该段有五段,墙体明显但断续,分别长100.63米、146.53米、1098米、185.08米、389.46米,保存情况较差或差。
梯子山西南为南部山区重镇柳埠,自古以来就是岱北人民南登泰山的捷径,也是进入鲁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尽管“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史记.货殖列传》),但齐国为有效御敌于国门之外,则舍弃泰山本部于不顾,而把长城建在泰山本部以北直线距离10多里地的长城岭上,所以南部山区柳埠、高而境内的齐长城并不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柳埠地带似乎是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南方鲁楚诸国若经柳埠进攻齐国,则需西北取道仲宫,再绕道历下,东过平陵,而后才能进入齐国腹地。远道行军,为古兵法之大忌。《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作为防御方面的专家,泰山以北的长城岭防线并不作为其防御重点。
西营境内梯子山至四界首段长城岭是现历城与泰安的分界线,也是古代齐鲁两国的分界线。历城与泰安交界的长城岭上有四条东西相通的古道,分别是上降甘梯子山村通泰安陈四峪古道、下降甘王家庄通泰安吕家庄古道、藕池通泰安高本古道、葫芦峪九如山通泰安高本古道。古道的存在,说明齐鲁两国人员往来的频繁,也预示着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可以说梯子山是齐国在泰山防线作为防御重点的起点。
葫芦峪通泰安高本的九如山古道(李勇提供)
梯子山至四界首地表岩层主要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开采,作为铁器刚刚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来说更为不易。梯子山段、黑松林段、南天门段长城岭上几乎没有风化散落的石块可用,所以齐人利用其地形地势之利,以山险代替城墙,仅在两国交界的豁口古道处石砌城墙以作防御,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藕池与泰安交界路口进入大高尖段,一直到四界首,长城岭西北侧的历城界地势险峻,而东南侧的泰安界则地势缓阔,易于大部队偷袭作战,所以齐国的防御工事明显加强。从现存墙体遗迹以及两侧散落的大量石块来看,当时的建设规模应该不小,墙体宽度达5—6米,地面以上高度在1米以上,相当壮观。墙体损毁的原因除自然因素以外,主要是附近村民垒地堰、建牛栏等人为因素所致,颇为可惜。《孙膑兵法·地葆》记载:“五草之胜曰:藩(知母草)、棘(荆棘)、椐(灵寿木)、茅(茅草)、莎(香附子)。”大高尖段齐长城上有大片的黄荆,即当地人常说的荆条、荆棵,应该是当时作为作战需要刻意栽种的。
大高尖段齐长城墙体、黄荆(李勇提供)
西营境内长城岭上应该不止有集中在梯子山上的三处烽燧,在南天门、大高尖山、四界首东天罗顶的最高处也应设有烽燧,以便于迅速传递信息。遗迹无存的原因,有可能是其上均系裸露的岩石,无法挖烽燧坑,只能用石块垒砌于地表,没有地基,易于损毁的缘故。
北望南天门(李勇提供)
西营境内还有两座孟姜女庙,前文已述。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所著《长城考》一文中记载:“长清邑东南九十里有长城,且有孟姜女庙……至梯子山历城与莱芜接界处,为长城岭,亦有孟姜女庙,土人直以为秦之长城,误矣。”道光《章丘县志》卷三·山水考记载:“长城岭,在县治南百余里。南连泰安、莱芜界,东至劈林尖山接淄川界,西至天罗顶连历城界。林木郁茂,四时如春……俗名长林岭,上有古长城遗迹。相传齐所筑以御楚,西接平阴,东距大海。康熙十一年,莱芜知县叶方恒招民聚居,岭上有《新村碑记》。莱芜土人又谓长春岭,旧有孟姜庙。”
据有关专家调查访问,历史上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庙都集中在济南地区,它们自西向东分别是:长清万德长城村孟姜女庙、历城西营王家庄孟姜女庙、历城西营藕池村孟姜女庙、章莱长城岭上的孟姜女庙。从西营的两处孟姜女庙原建筑规模等来分析,西营段齐长城并非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源发地。孟姜女顺着长城岭,一路向东寻夫,经过西营,这是有可能的。
黑松林上齐长城巡护员王义奎带路(李勇提供)
西营地名或许与齐长城有关。《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的军事制度时,首先讲村社居民组织,说:“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它的军队组织则建筑在居民组织之上,是“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管仲称这种制度是“作内政而寄军令”,特点是军政合一,兵农合一,叫作“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制度就是这种典型的“兵农合一”制度。西营境内齐长城作为泰山防线防御重点的起始段,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所以在离长城岭西方及北方不远的宽阔谷地西营区域(现西营村、南营村)、东营区域(现坔窝村)设置营盘非常必要。两个营的兵力应该达不到二千人为旅的规模,七八百人、近千人应该是有的。箭竿(现上、下降甘村)、南天门、望米台(现晾米台)三个地名或许也和齐长城有关系。
西营小城镇 摄影 董希文
坔窝村村貌(李勇提供)
清代顺治年间莱芜籍进士程云从泰安金井到仲宫,留有诗篇《由金井过长城岭抵仲宫镇近有虎患》:下马支筇历绝岗,纵横朽木隔寒荒。芦花自白非经雪,柿叶先红不待霜。携榼安能求虎饮,裹糇尚恐借熊粮。短天百里违程次,投宿田翁野稼旁(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艺文志)。从诗中虽然看不出程云是经柳埠还是西营到的仲宫,但是至少说明一点,就是清代初期济南南部山区还是有老虎的。现在的南部山区老虎、狼均已灭绝,还好,齐长城尚在。
不就是石头吗?可别这么说。每一块石头都比我们人类更悠久。
西营段齐长城专题调查组成员合影留念(李勇提供)
文/李勇
责任编辑: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