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报道的“农农e链”乡村金融创新模式登上《中国金融》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祝超群 2025-03-06 16:50:59原创
近日,《农村大众》采编首发的利用“农农e链”平台实现农村产权数字凭证融资、创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等相关典型经验,登上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金融领域核心期刊《中国金融》。
今年1月2日,《农村大众》头版头条刊发《“农农e链”:以农村产权凭证化释放农村产权金融价值——首创!靠农村产权数字凭证可以贷款了》,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搭建“农农e链数字化农村产权流转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农农e链”平台),系统性利用农村产权数字凭证实现融资的创新模式。
3月1日出版的第1043期《中国金融》,在“区域金融”板块以《打造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为题,全面报道了该乡村金融创新模式,肯定相关经验做法。
据了解,《农村大众》报道后,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金融、金融时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关注报道,被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信用中国(四川)、农村产权交易研究与指导公众号等广泛转载,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等机构前往考察“农农e链”平台,多家银行接入平台,完成农村产权数字凭证融资。
为激发涉农数据要素价值,增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能,去年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联合山东普惠共享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搭建“农农e链”平台,以农村产权的数字化实现其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农村产权凭证化,最终为农村产权的流转和融资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农村产权与金融服务脱节等问题。
该平台把庞大散乱的、非标准的农村产权,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化的、银行看得懂信得过的农村产权数字凭证和数据资产,数据源头不可伪造、过程不可篡改、结果可以追溯、数据安全可有效保障,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农村产权流转的真实性和数字化问题,搭建了融资双方的信任桥梁,让农村产权流转和价值转化变得简便易行。
为解除金融机构涉农村产权的融资顾虑,该平台还创设“资产锁定凭证”+“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等模式。
第一,“资产锁定凭证”模式,指借贷双方签订电子协议,同意在贷款结清前,由平台锁定农村产权数字凭证,锁定后的凭证不能再流转,实际上发挥着“准抵押”“类抵押”功能。银行基于锁定的特定农村产权资产来配置信贷资金。
第二,“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模式,指借贷双方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合同》,在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收益权质押登记,债权银行对农地未来收益享有优先权,排除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主张。
第三,创设“人民调解+赋强公证”“人民调解+市场化拍卖”等纠纷化解机制,畅通质押权实现方式。如债务人有继续经营的意愿,可启动“人民调解+赋强公证”工作,对债务人可形成依法履约的硬约束;如债务人无力或不愿再继续经营,可启动“人民调解+市场化拍卖”工作。“农农e链”形成的《农农e单》承载着农村产权资产可拆分、可组合功能,质押权人可把“资产锁定凭证+收益质押权”整体平移给受让人,不触动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利于纠纷化解和质押权的实现。
该模式在破解乡村产权资源金融转化难题、打造乡村数字金融生态、构建基层信用治理体系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金融创新样板。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责任编辑: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