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河流域首现“龙山城”,多功能城墙挺稀罕

人文 |  2025-02-28 09:08:36 原创

张九龙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前不久,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这处遗址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

毛官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毛官庄东北300米,西距沂河约2.5千米。遗址原为连绵的土岭,北部称“大墩子”,南部称“小墩子”,后因土地平整被夷平。

毛官庄遗址是一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临滕高速项目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对占压遗址区域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遗址南部,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80座、墓葬40座、房址19座、城墙及壕沟各1处、灰沟3条等。总体来看,毛官庄遗址是一座延续时间较长的丘台状遗址,时代涵盖龙山文化至汉代,此类遗址在沂沭河流域分布颇多。

这次最主要的发现,年代上属于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而得名,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暨铜石并用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后来演变成岳石文化,其年代为距今4600至4000年。

迄今,山东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达2000多处。但由于山东拥有相对多样的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冲积平原、河流谷地、山间盆地等,不同区域的面貌表现出一些差异。从分布看,以鲁东南沿海最为密集,其次是鲁北山前地带,以临沂为中心的沂沭河流域和鲁中南的汶泗流域也比较丰富,胶东半岛、鲁西南和鲁西北平原则较少。

毛官庄遗址属于沂沭河流域。该板块位于鲁中南山地的东南部,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地形比较破碎,山间发育着长短不一的河流,平原较少。沂河发源于鲁山,沿途接纳了螳螂河、汶河、坊河等支流,主要汇集了地区西部的径流。沭河发源于沂山,汇集了地区东部的径流。两河在境内平行穿过,在地区腹心地带冲积形成开阔的平原,以今临沂市为中心,构成向心式的网状水系。同时,两河穿过此地区后注入淮河,因而与苏北关系较为密切。

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时期该地温暖湿润,水域面积较广。据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高华中研究,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域:一是沂沭河中游冲积平原,此处海拔50至100米;二是沭河上游的莒县一带;三是平邑中南部及费县西部河谷平原。从地貌类型来看,遗址有六成分布在平原上。比较典型的有崮子遗址、窦墩遗址、许家岭遗址等。

缺少“大块头”发现,曾是这个板块的遗憾。正如考古学者孙波在《山东龙山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一文中指出,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发现较多,但限于工作,中心性的聚落并不明确。

毛官庄遗址一次性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墓地、城址和居住址。

墓地方面,发现包含龙山文化早期墓葬29座,其中27座集中分布。均为土坑竖穴仰身直肢葬,头向为东偏南。出土有壶、高柄杯、鬶、豆、盆等,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

城址方面,确认毛官庄遗址本身就是一处龙山文化城址。城址分内、外两圈,均由城壕及城墙结构组成,外圈面积约14万平方米,内圈面积约9万平方米。本次发掘重点解剖了南城墙及城壕部分。城墙墙体由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呈现中心稍高、内外两侧渐低的缓坡状,未见明显夯窝,有的墙体层次间夹草木灰薄层。南城墙宽12—18米,残存高度约0.2—0.8米。南壕沟宽40—50米(周、汉代也用此壕),最深2.3—2.8米,壕沟内侧部分区域有护坡。

居住址方面,城墙之下共发现19座房址和12条基槽,为早期居住区。房址形制相似,均为方形基槽地面式,多为20—30平方米。每处房址存在多期基槽及柱洞,说明原地复建现象较为普遍。室内区域稍高于室外,室外有多层灰黑色垫土,为长时间居住形成。

考古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朱超介绍,毛官庄遗址是沂沭河流域经发掘确认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填补了本区域缺少龙山时期高等级聚落的空白。通过地层学确认城址年代不晚于龙山早期,城墙营建的准确年代将由系列测年准确界定,应该与鲁东南地区丹土、尧王城等城址的年代类似。

鲁东南地区内部有两大盆地,分别坐落着尧王城遗址和两城镇遗址两个“超级大城”。区域内两者都有一些聚落,包括丹土等小一些的城址作为其附属,共同构成地区的核心区域。毛官庄遗址的发现说明,同时期“隔壁”的沂沭河流域也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存在,只是之前没被发现而已。

比较难得的是,毛官庄遗址的演变过程清晰,从早期居住到营建城址再到兴建墓地,完整且有规律。“遗迹、遗物丰富,早晚及共时关系清楚,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文化过渡、社会转变提供了绝佳案例。”朱超认为。

毛官庄遗址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该城的城墙之上兴建有墓地,这在龙山文化城址中并不多见,而且,城墙与墓葬的年代极为接近。通俗来说,城墙建成后,人们立即在城墙之上修了墓地,是有意为之。考古工作者还发现城墙上有少量房址柱洞,提示同时期可能有人在城墙上生活居住。也就是说,这座城的城墙,居然被同时用作防御、埋葬、临时生活居住。

这种利用率,超出了今人对城墙的认知。“这反映出此时城墙功能的多样性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史前城址的规划布局以及早期城墙的实际功用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史前城址和早期城墙的认识。”朱超表示。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