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评:《乌乡薄暮》与荒野精神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25-02-19 14:26:45

《乌乡薄暮》与荒野精神

祝桂丽

《青岛晚报》一篇名为《只有置身荒野,才能生发省察》的采访文,以其前瞻性的锐利,令人产生共鸣。采访过程中,散文家周蓬桦针对新作《乌乡薄暮》的生发、创作,做了非常到位的解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荒野精神。

《乌乡薄暮》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倾情推出——舒适的32开精装本,分为三辑:霜降夜、雪封木门、盲琴师。这是散文家周蓬桦献给2025新年的一份礼物。

在他的笔下,乌乡散发着新鲜植物与泥土的清香,生灵万物、荒野森林、沙漠边缘、神秘古怪的传说、古朴的村落、田舍乡民、栅栏篱笆、火炉土炕,以及各种生存模式和行当等等,呈现出多样性的边地风情与原始古朴的乡野精神,为读者建构一幅接近于原生状态的亲切画卷。

在当今散文界,周蓬桦的散文创作可谓独树一帜,无论风格还是语言,都有着极高的辨识度。从《乌乡薄暮》中可以看出,他对人与自然万物心怀一颗赤子之心,用极大的热情梳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和走向。对大地的热爱之心促使他像行吟诗人一样深入荒野、草原与密林村落,挖掘那些正在远去或者已经消失了的事物,捕捉瞬间的感受:

“低矮的木头屋舍,河边的大风车,清澈喧响的河水,河岸上雪白的羊群,以及大片堆放在路畔散发着清香的松木柴,高高的树枝上的鸟巢和盘旋的乌鸦,蜜蜂的嘤嘤声和池塘边的野花;镇口的一座百年古庙还在,屋檐下的狗叫如雨声般淅沥,混杂着慵懒的织机与纺车声……周围的一切包括空气都是静谧的,时间仿佛是一块凝固的巨石,街上的人们迈动着迟缓悠然的步态,面容安详。(《献给消失事物的挽歌》)”

田野考察是自然写作的必修课,乌乡土地上散发的松木气息吸引他风尘仆仆地走进古村落、森林和草原。十多年来,他曾经在荒野上的木房子或蒙古包居住逗留,与异乡的奇人成为兄弟或者朋友,一起喝酒畅谈,结交奇异人物,达成默契与共情,品尝他们不为人所知的酸甜苦辣,体验节气分界点的细微变化。白山、麦草垛、磨坊、白桦木、冻梨、山蝎子、林下参,采野、狩猎队、作坊、门廊、沙漠地带、风沙、雪灾……这些物象带着浓郁的地域元素,为文章烘托出一种背景底色。

如果说架构是散文的筋骨肉,那么语言就是散文的气血。《乌乡薄暮》的散文语言丰盈充沛,如雨后草木上的露珠闪亮,散发浓郁的精神况味和艺术审美价值。纷繁复杂的意象,抽象又准确,蕴含无限张力。在作家长焦镜头一般的笔触下,北方广袤荒野上的生灵物事,五花八门的行当、壮阔大地与隐秘角落里细微的变化、人性中的良善与鄙陋都得到精心描绘,题材涉及面广,具有地域特色的浓郁包浆。

行走所触发的诗意描绘,不仅仅是对当时原生状态的还原与怀恋,更是为了让读者透过画面看到潜藏的真相,使读者在差异和比较中获得启示与发现。

周蓬桦在一次文学讲座中有感而发:“一个作家要将短暂生命的沧桑、悲怆、恍惚、迷离……全部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那些森林、河流、草原、沙漠的故事,以及灾害给生灵带来的创伤与改变,其中有许多女性的命运:四姥娘、老姑、冬嫂等等,作为女人她们心地善良柔软,潜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当个体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她们必须变得性格豪放,像男人一样担起生活的重压。《采桑葚的盲童》中的冬嫂,独自带着一个盲孩子以养桑蚕酿酒谋生,细节运用巧妙而精微,一句“不过,她的手指关节不小,手背有阳光咬啮伤害过的痕迹”,让读者领会到美丽表象后隐藏的人生艰辛,也为她不得不变成乌乡性格泼辣的“狠人”埋下伏笔。

作家要表达的最终主旨,是让读者关注到事物背后的发展规律与逻辑,以《乌乡的行当》为例,文章以冷静的笔触呈现人们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存方式——常常以资源几近枯竭为转换的节点,而转折后并没有很长的延续线,于是,乌乡人淳朴的行当颇像夏末之夜燃起篝火后转圈舞蹈——一种莫名伤感的狂欢。

“一时间,乌乡的山野间出现了庞大的捉蝎队,人们手持自制的铁钳、小镊子,搜遍山中的石缝碎草,翻开潮湿的瓦砾,进行地毯式搜索,将一只只肥大透亮的蝎子从藏匿处夹出来,放入玻璃瓶,倒手卖给乌乡河畔的一溜子餐馆……喜宴上,端上一盘油炸蝎子,人们三下五除二就扫荡光了。我当时从心头萌生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此种速度,明显带有复仇的意味。(《乌乡的行当》)”

乌乡人的生活其实正是当下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照,是人们熟悉的场景生态,符合大自然的普遍生存规律,但经过作家对日常事务的抽取、剥离,优化重组,给人一种既熟悉又迥异的新奇。显然,作家对乌乡人一拥而上从自然中掠夺式的索取,持反对态度。结尾“复仇意味”,富含包孕内涵或言外之意——在人与生灵、自然之间,到底是谁复仇了呢?我想起《孙子兵法》中:“人,定难与自然相胜,合则生,离则死”,而法国作家勒内·弗洛里奥则说:“自然是真正的法律。”

《乌乡薄暮》从架构到语言,给人朦胧、多义、复杂的回味意绪,彰显了一种杂花生树般的荒野精神。它以建设性姿态,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图,具有无限的解读空间。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