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篇|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好家乡故事,弘扬家乡文化”实践团赴青岛开展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岛城市展览馆:穿越百年光影 解码城市基因

大众·半岛新闻    2025-02-15 11:07:13

一座城市的记忆,镌刻在砖瓦之间,流淌于岁月长河。近日,青岛城市展览馆以"城长·新生"为主题的全新升级展陈正式对外开放,通过沉浸式数字技术、珍贵历史档案与多维互动体验,系统梳理青岛自1891年建置以来130余年的城市发展脉络,为公众开启了一扇触摸城市灵魂的窗口。

WPS图片(1)

当我们步入青岛城市展览馆展厅,一幅长25米的动态数字画卷将思绪拉回19世纪末的胶州湾畔:1891年清廷设防建置,青岛从胶澳渔村迈出城市化第一步;1897年德占时期的规划图纸上,欧陆风情的行政中心与港口蓝图初现;1914年日据时代的工业扩张印记,1922年回归后的民族工商业觉醒……展馆以"城市年轮"为线索,通过200余件实物展品与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关键历史节点的城市肌理演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30年代"青岛特别市"时期的城市规划手稿,展示了中山路商业区、八大关别墅区的原始设计理念。

讲解员给我们介绍:这些图纸不仅是建筑档案,更揭示了青岛'山海城共生'规划哲学的源头——德国建筑家格奥尔格·格罗皮乌斯提出的'顺应自然地形'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城市空间布局。

我们来到城市展览馆二层展区"凝固的交响"专题,聚焦青岛"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文化密码。AR互动装置前,观众手持平板电脑扫描建筑模型,即可透视总督府旧址的哥特复兴式飞券结构,解码花石楼的斯堪的纳维亚浪漫主义元素。特别设置的"砖石档案"展柜中,1903年啤酒厂的红砖、1934年水族馆的崂山花岗岩、1959年人民会堂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见证着建造技术的百年跃迁。

采访:历史讲解员介绍 :这里不仅展示建筑本身,更揭示文化融合的深层逻辑。青岛的里院建筑群完美诠释了这种交融——德国连廊式公寓的骨架,填充着中式合院的灵魂,最终演化出独特的"里弄商住生态",这种文化杂糅性正是青岛城市精神的底色。

在走进当代展区,"蛟龙号"深潜器1:1模型与青岛港全自动码头数字沙盘形成强烈对话。5D影院里,我们跟随镜头从琅琊台古港遗址穿越到董家口30万吨级矿石码头,感受"海上丝路"的古今辉映。互动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超33%、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1家、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勾勒出青岛经略海洋的雄心。现场特别设置的"未来城市实验室"成为年轻参观者的打卡热点。在这里,我们通过VR设备可参与青岛地铁15号线虚拟规划,用体感手势为胶州湾第二隧道选择环保施工方案,还能在"城市大脑"数据屏前,实时查看交通、能源、生态等城市生命体征。这种参与式观展设计,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谋者。面对老城复兴的时代课题,展览馆专设"城市记忆银行"展项。数字化档案库收录了2000小时口述历史影像,从中山路老裁缝的剪裁技艺到四方路里院大妈的"古力盖儿"排水智慧,民间记忆与官方档案形成互补。三维扫描技术复现的台东镇残墙、采用微缩光影重现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叫卖场景,构建起立体的城市记忆图谱。

WPS图片(1)1

展馆馆长介绍: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的"街道密码"研究项目,已对72处历史街区进行建筑肌理、社群网络、业态演变的数字化建档,为有机更新提供文化依据。展厅内循环播放的《里院重生》纪录片,记录着广兴里等历史街区"修旧如故"的改造过程,见证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转化。

从1891年清军驻防的滩头阵地,到2023年GDP突破1.5万亿的国际化都市,青岛城市展览馆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叙事,完成了一场跨越三个世纪的城市对话。当观众在"时空邮局"写下对2050年青岛的寄语投入电子邮箱时,展馆外墙的LED幕墙正实时投射着胶州湾跨海通道、国际航运枢纽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实况——这座城市的传奇,仍在海浪与塔吊的协奏中续写新的篇章!

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

文字:张启祥 孙文卿

图片:王俊毅 张玉硕

责任编辑:周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