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说|任者春:教育的光辉在于“育人”

大众新闻 李金霞  戴鑫  朱政  姜允会  贾晓琳   2025-02-20 07:00:00原创

编者按:

聚焦高校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展现高校特色亮点。日前,大众新媒体大平台策划发起“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融媒主题报道活动,一场行进式报道、三档精品栏目、三个IP矩阵,聚焦高校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特色亮点,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山东智慧和力量。

日前,采访组走进山东师范大学,推出《书记校长访谈录》《师者说》栏目山师篇章,并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入驻大众V-IP,加入“大众名师”“大学生播客团”“校园推荐官”三个矩阵,分享精彩内容,共建共享、相互赋能。

《师者说》本期嘉宾: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任者春 

大家好,我是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今天就教育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今天交流的话题是“教育的光辉在于育人”。

大家对一句话都耳熟能详——“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对这句话的接受和理解走过了一段“否定”和“肯定”之路。第一个阶段是“否定”,我最初认为,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光辉的,所以我认为“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错误的、狭隘的;第二个阶段走向了“肯定”,我通过进行长期地教育工作,最终认识到“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因为在所有职业中,对老师的要求是最高的。

“教育”它“高”在:使“人”成为“人”;其他的工作往往在于成“物”,也就是使“物”成为“物”。所以一个不合格的老师,他伤害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而是人的“慧命”。所以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教师必须站在使“人”成为“人”的顶端,必须给孩子最光辉的资源和引领。对“教育”这项人类最伟大、最重要的工作的内涵和现代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成为一个好老师、好家长的认知前提。

所以教育的光辉究竟在“教”还是在“育”?我的回答是:教育的光辉在“育”而不在“教”。

从根本上说,教育使“人”成为“人”,这个光辉的功能主要通过“育人”来展现。“教育”这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教”所强调的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人的一种主导性、权威性:我知道答案、我这里有内容、我告诉你、我要传递给你……最终“落”在受教育者身上,它往往要变成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教”的第二个层面就是“管教”,所以“教”的内涵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有褒贬之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当中指出,要维护教师的惩戒权,支持教师的积极管教。所以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代社会,“教”和“管教”都具有重要的位置,它对整个教育形成了一种保障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客观存在,但是它不能构成教育的根本性的存在,它不能构成教育的本质。所以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所以教育的根本在“育”字而不在“教”字。

教育的光辉不仅表现在塑造人,它的育人功能还使“人”成为个性化的“人”,成为他自己。对此,我有四点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教育遵循的最好的规律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这正是中华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基因。《中庸》中提到“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一哲学命题就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最宝贵的文化基础;第二,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它的态度是平等。教育的“育”字,它本质上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尊重与平等,不是把对方视作容器,必须让另一个主体去接受一个主体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育”字本身就把两个生命放到了一起,他反对的是强制、强迫、强行等等行为,他倡导的是尊重教育对象的内在规律、独特个性;第三,最好的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所以好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个“育”字,使大树成为大树,使小草成为小草,使e人(性格外向)成为e人,使i人(性格内敛)成为i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第四,我认为最好的教育的方式就是影响、化育、滋育。我们经常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这些话所表达的就是教育的“育”字所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平等的、滋育的特征。所以我们说“立德树人”这个词它恰恰表达的就是一个“育”字。

在新时代,对我们广大教师的一个要求就是老师首先要立自己的“德”,树自己的“人”,这就是我们师德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所以老师所有的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以“教”作为保障性的手段,然后在“育”的世界里,展开丰富的探索,展开对生命的一种伟大的创造,让启发、平等、爱心、欣赏、民主等等的教育模式成为老师带领学生进步的最好的台阶。

点击进入“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山师篇”>>>

更多校园精彩内容,关注“大众V-IP”频道大众名师、大学生播客团等IP矩阵>>>

策划:高翔 曹荣梅

统筹:李金霞

视频:戴鑫 朱政

文案:姜允会 贾晓琳

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出品

责任编辑:李伟